产品经理围绕用户需求管理总结

“满足用户需求”是所有产品经理,乃至所以企业奉为圭臬的一句Slogan。围绕用户需求,产品经理需要从获取开始,历经识别、分析、分类整理和跟进等步骤,才能将需求在产品中落地。本文即围绕需求管理的全流程,对该项工作进行的全面总结。

产品经理围绕用户需求管理总结

需求管理在产品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每个公司、每位产品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管理思路,它会随着每个人的工作年限、项目经历逐渐进行演化改进,没有固定的范式,故将本文命名为“V1.0版本”,以示对“需求管理”这项工作的探索永不止步。

01、需求获取

本章重点介绍了需求的获取方法,及通常情况下的需求来源。

1.1 需求的获取

本节介绍的是获取需求的方法,结合笔者工作经历和相关阅读学习,总结了以下五种获取方式:

(1)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主要有两种形式:面对面访谈(开放式)、用户观察(实验室观察、自然观察)。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即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用户偏好和诉求进行汇集。

(3)业务提炼

由业务专家牵头,从真实(或理想化)的业务场景出发,提炼出需求细节。

(4)逻辑推演

结合产品设计规律和特点,从产品逻辑上推演出可能出现需求点。

(5)竞品分析

对直接竞品(产品功能和用户群体大范围重合)、间接竞品(部分产品功能和用户群体重合)进行市场和产品方面的调研分析。

1.2 需求来源

除了上述介绍的用户访谈、问卷调查、业务提炼、逻辑推演和竞品分析五种需求来源,还可以对需求来源进行如下分类:

  • 按照角色:一线用户、业务专家、产品经理、市场或销售
  • 按照场景:线下真实业务场景、理想化的业务场景、借助计算机软件能够规范化/高效率处理的场景、用于提高产品商业价值的场景

02、识别“伪需求”

所谓“伪需求”,即不能够或不可以在软件开发中实现的需求。任何一种来源的需求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或不符合产品设计逻辑、或不具备开发条件、或不能被所有角色认可,或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一名资深产品经理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能够快速识别伪需求,这背后依靠的是项目经验积累、业务理解层次,以及对市场的准确理解力等。但如果辩证地看,这也是部分资深产品经理容易陷入惯性思维和创新桎梏的原因所在。

如何来识别“伪需求”呢?下文提供了一份不完全清单对照说明:

(1)用户侧:

  • 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 是否有真实的场景还原?
  • 用户对需求的看法?
  • 新需求对用户的影响?

(2)产品侧:

  • 新需求与现有产品的关系?
  • 新需求涉及哪些功能模块?
  • 新需求是否改变产品现有逻辑关系?
  • 新需求会否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

(3)市场侧:

  • 新需求能否引起市场的注意?
  • 新需求的市场认可/欢迎程度?
  • 市场对新需求的预期效果?
  • 新需求会否对产品带来显著价值提升?

(4)技术侧:

  • 新需求是否涉及系统架构变更?
  • 新需求是否用到企业当前未涉猎的前沿技术?

(5)企业侧:

  • 新需求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要求?
  • 新需求对企业组织架构的要求?

03、需求分析

第二章通过一份清单,列出了产品经理在接到需求时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相当于需求分析的简化版。本章着重介绍需求分析的流程和具体分析项。

3.1 需求分析的流程

简而言之,需求分析即是,借助UML图例(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原型等可视化表达方式,将需求进行拆解与重组设计,以此来明确该项需求是否满足开发条件,同时,通过多方参与的沟通和讨论,明确需求细节的定义和需求开发的边界。

(1)过程层次建模

过程层次建模即是对需求的拆解。因为从外部获取到的需求大多是模糊的、宽泛和抽象的,需要产品经理对需求进行拆解、细化,UML用例图是较好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需求分析的初级阶段,一般不需要对需求进行特别细致的拆解,借助思维导图来体现需求及其分支的层次关系即可。

(2)业务流程建模

业务流程建模即是对用例的流程化重组。对需求进行拆解后的用例或功能点必定是散乱的,需要产品经理对这些用例进行编组和建立逻辑关系,UML活动图是较好的表达方式。通过业务流程建模,不仅可以理清当下需求的业务逻辑,还可以将其放置在系统整体的业务结构中,从而判断该项需求是否与原系统存在冲突,需要与之交互的功能模块有哪些。

(3)分角色(泳道)建模

分角色建模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泳道图,也即对上述两项分析的综合。通过泳道建模,来体现新需求涉及到的用户角色、模块间交互和需求内在的逻辑关系。

笔者在第二章提到,优秀产品经理最厉害的能力就是能够快速判断”伪需求“;换句话说,他可以快速对需求进行分析和判别。这种能力依托的就是上述三种建模思路——过程层次建模(拆解)、业务流程建模(逻辑组合)、分角色泳道建模(复杂度评估)。这也是产品岗位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因,即无需借助手工建模和画图即可在脑海中演化出需求最终的样子。

下文是从「需求之外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当产品经理把需求的逻辑跑通,并确定了复杂度后,需要界定出需求的边界:该不该做,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

(4)产品商业规划:系统需求的确定

需求从功用性方面进行分类,可分为系统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所谓系统需求,即是否满足公司对产品的商业规划。如果不满足,主要有五种情况:

  • 超出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没有把该类需求纳入近期开发计划;
  • 开发难度大,或不在合同范围内;
  • 与已有产品存在重叠或矛盾情况;
  • 需求风险过大。

这几种类型的需求并不代表不可以做(流程跑不通的需求才不能做)!换句话说,假如你的需求正好属于以上几种类型,你可能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把这项任务提上开发议程。

(5)头脑风暴: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确定

业务与开发永远是一对不可调解的冤家,业务永远觉得开发很简单,开发永远觉得业务提需求不过脑子,更何况有时还会夹杂一些两边都不求甚解的人。但正是因为各类干系人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才使得需求讨论变得有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或类似的多方会谈来决定对需求的准确定义:属于功能性需求,还是非功能性需求。分别由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充当会议的主要发言人。如果主持得当的话,还能顺便得出开发难度、投入和周期等信息。

(6)原型输出

原型输出一般是需求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当需求的原貌被各类流程图、思维导图、界面草图、会议文档充分还原后,再开始着手准备,与之伴随的往往还有PRD需求文档。理由是,若先画原型,必定会面临无数次的推倒重来。

到此为止,需求分析的流程已经基本介绍完毕。诚如文章开头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会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或这几项内容进行分析,往往都是同步进行。但宗旨只有一个:判断需求的可行性、复杂度及商业价值。

3.2 需求的具体分析项

本节与第二章<识别“伪需求”>有部分重合,但也说明,识别“伪需求”也属于需求分析的一部分。

(1)可行性

单纯从需求实现、满足用户所需、产品兼容性方面考虑,该项需求是否具备可执行性。即通过上述的过程层次建模和业务流程建模实现。

(2)复杂度

从涉及外部的用户场景、角色类型,以及系统内部的数据库表结构、功能交互、模块交互等方面,确定实现该项需求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

(3)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从小范围来讲,要知道该项需求是否在合同或项目需求范围内,也就是说,是否已经有人为实现此类需求而买单;从大的方面来说,该项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开发计划、上线后多久能够收回开发成本,对已有产品的帮助有多大。

这里需要引入财务领域的一个“损益试算”概念,也叫“预计损益”;它原本是为了揭示企业在未来某一期间的损益情况,由销售预算(收)、费用预算(支)、成本与毛利核算等编制依据组成的一张财务统计表格。财务人员除了会借助这张表计算企业的损益情况,有时也会深入到项目,对项目甚至项目节点进行损益预估和评价。

笔者认为,产品经理虽然无需掌握如此精细的财务核算方法,但需要有类似的工作理念,即填补财务人员不懂业务的缺漏,把成本核算精确至每一个需求点的确定。顺便提一句,这就是理想状态下的业财融合。之所以不容易实现这个“理想”,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财务不懂业务,产品经理不懂财务。

综上,本节的重点在于评估需求的商业价值,具体的实现方式是进行损益试算,具体包含成本预估和营收预估。借助财务相关的解释,是不是一下子清晰很多?至少把分析的骨架给搭出来了。

04、需求池(需求管理)

前文介绍均属于需求分析部分,偏抽象;真正的需求管理通常都是从需求池开始的,因为它是具象化的,能够转化成一套标准的工作流程。本章主要介绍三个部分:需求池的创建、需求池的进出标准、需求的分类与标记。

4.1 需求池的创建

大部分产品经理在平时工作中都有“需求池”的概念,区别在于工具使用的不同:有的借助ONES Project等专业的协同管理工具,有的用ToDo工作法,有的用Excel手工统计。无论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用来协助自己高效管理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状态复杂的需求项。

从这些工具的使用中,其实可以抽象出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即:获取需求、需求分类与标记(包括优先级判断)、需求审批、需求分配、需求跟进、版本规划等。因此,在创建需求池时,要能够适应这些活动的执行。

具体该创建一个怎样科学规范的需求池,笔者建议直接照搬ONES Project这类专业化的协同管理工具,因为既然能够把需求管理的这些过程在系统中实现,就一定具备可执行性。(这里是为了偷个懒,少写点早就研究透的内容)

4.2 需求池的进出标准

创建完标准化的需求池模板,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进出标准,从而决定什么样的需求该进来,需求进行到何种程度意味着结束。这就又是一个偏抽象的经验活了,普遍采用的原则是:有进有出、宽进严出。这个原则不是我发明的,是从前辈那里听到的,很有普适性。

简单点说,把产品经理所能收集到的需求全部纳入需求池中,然后严格审核,确定最终决定实现的那一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主客观因素误导,忽视不起眼但有价值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有漏网之鱼,不合时宜地闯入近期开发计划中。产品经理也可以借助需求池,来逐一思考每个需求的可行性,避免遗漏。

4.3 需求的分类与标记

分类与标记是对需求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能否准确分类和标记,直接决定了该项需求的命运。

(1)需求编号

确保需求的唯一性。

(2)归属产品

需求属于哪个产品线、业务线。

(3)涉及功能模块

涉及产品额哪个模块、哪个功能。

(4)需求类型

  • 系统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
  • 新增需求、优化需求

(5)需求来源

  • 客户、企业内部
  • 一线用户、业务专家、实施、产品、开发……

(6)需求质量

需求质量评估,采用权重系数计算法。

(7)紧急程度

紧急程度评估。

(8)优先级

根据需求质量、紧急程度进行优先级评估,从而确定需求开发计划或产品版本规划。

05、需求跟进

需求被各方干系人认可后,即进入需求跟进阶段。在跟进需求前,仍有两步涉及沟通的工作要做:需求审批和需求分配;另外是在需求跟进过程中,还要根据需求的排期确定产品迭代规划(也可以是根据产品迭代规划确定需求排期)。

5.1 需求审批

需求审批是赋予该项需求“合法性”的依据。无论在头脑风暴、需求讨论会上,各方干系人做出多么一致的决定,最终都必须由客户或项目经理来签字确认,这也是需要产品经理撰写尽可能详细的PRD文档的原因之一。原因有二:

  • 开发人员不可能面对业务方无休止地需求变更,产品经理需要靠签字确认来确保自己和开发人员处于“受保护”的状态;谁来“破坏”这种平衡状态,谁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例如进度延期、增加人工成本等等。
  • 业务人员需要依据签字审批通过的需求文档,来对开发成果进行检验,避免因开发和测试人员工作疏忽导致的需求依赖。

换句话说,严格的需求审批意味着界定各个部门对需求的责任范围,使之更好地完成需求落地。

5.2 需求分配

需求分配的含义类似于由项目经理牵头组建团队。有哪些开发、测试或产品人员处于“闲置”状态,他们分别可以在什么时候参与需求开发,分别负责哪些功能模块。

具体如何分配,一般由研发人力资源安排表来决定。研发负责人会统计每位研发人员近期的计划安排,通过计划安排表和他对每个部下的了解程度,来确定每个新需求任务分别由谁来参与。

5.3 需求跟进

(1)甘特图

(2)ToDo工作法

(3)每日站会/周会

(4)友好的日常交流

(5)多部门协作

5.4 版本规划

版本规划通常与需求排期的关联比较紧密。可能是先出需求排期,再出版本规划;也可能是先出版本规划,再出需求排期。总之,二者需要结合需求开发计划进行适时匹配,以便应对客户的诉求。

关于版本规划,需要关注以下六个要素:

  • 版本号
  • 版本包含的需求点
  • 版本上线日期
  • 发版负责人
  • 紧急召回(回滚)计划
  • 验收方负责人
业界动态

千字干货:95%的社群死在3个月内,社群如何才能长期运营?

2020-7-10 9:21:50

业界动态

看了上千个抖音短视频之后,我总结的一些热门视频的特征!

2020-7-10 9:26: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