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这周的内容是本周六在不二求职做的一次线上分享,基于自己之前的经验和公众号的几十篇推送,发现我整个20届秋招求职过程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复盘,疯狂的复盘。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所以本篇介绍一下如何复盘以及复盘的几个关键词,enjoy~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什么是复盘?

复盘,这个词其实是个围棋术语,也称 “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复盘就是每次博弈结束以后,双方棋手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这样可以有效地加深对这盘对弈的印象,也可以找出双方攻守的漏洞,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方法。

面试也是同理,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疯狂面试,但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进行面试复盘,把你和面试官双方博弈,来回讨论的过程重演一遍,看看是否能找到自己或者对方的漏洞,提升下次面试的表现。

之前提到过,我们的人生有两种游戏,一种叫做「有限的游戏」,一种叫做「无限的游戏」。

如果你把每场面试当作有限的游戏,你就会以取胜为目的,过分的关注结果,比如面试是否通过。但实际上,一次面试只是秋招甚至整个人生的无限游戏过程中的小插曲,我们的目的在于延续游戏和提升自我。

在求职初期,因为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出彩的项目,所以我能拿到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但每一场面试都是一次宝贵的反馈。所以每场面试结束,我都会积极的反思和复盘,这场问了哪些问题,我如何回答,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或者更好的解法,我没回答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哪些短板,如何去补齐,面试官给到了哪些有效反馈等等。

如果不算产品报告类的文档,只算上各种公开分享的笔试面试复盘秋招复盘,我大概在找工作的五个月时间里输出了10万字的碎碎念,也如愿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产品工作。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十二碎碎念

关于复盘的三个关键词

我这里提到的复盘指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思考,无论是面试也好,实习也好,做项目也好,一切皆可复盘。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需要强调,第一是思考,第二是文字。

什么,第三个关键词?暂时保密。

1、先来说第一个关键词,思考。

复盘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在记录和回顾的基础上,引发二次的思考。比如复盘某次分享活动的时候,可以用时间顺序展开思考,此次活动前的准备是否充足,活动中是否暴露了未被考虑到的问题,活动结果是否符合活动前的预期,如果是的话还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

如果把面试当成一次小考,那么复盘就是我们回顾试卷和错题的过程,是对我们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的过程。有错题不可怕,怕的是次次都错同一道题。

比如说面试官对你的某些回答给出了意见和反馈,除了记录他给到的是什么反馈之外,还需要想想面试官为什么这么说,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次面试发现的问题是单点的还是共性的,自己在思考其他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

? 举个例子,我之前在自己的简历上附上了拼多多的产品体验报告,因此在和微视的面试官讨论的过程中,他有问到“你认为拼多多的痛点是什么”,我回答的是:

用户量增长逐步放缓趋于稳定,高卸载量高留存率现象值得警醒。(但实际上我也没想明白到底要警醒啥,就是感觉还蛮重要的)
低价策略带来了品控的问题。(部分商家以次充好,可能会损伤用户体验,但这个后期完全是可以通过加强监管,降低搜索权重慢慢调整的。而且本身对于极低的价格用户预期也不会特别高)

面试官指出来我对于产品的见解尚浅,我指出来的问题要么太过宏观要么太过关注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不是拼多多目前真正的痛点,并给出了我以下两个思考方向去思考拼多多目前真正的劣势和不足:

整个商品源动力不足
获客成本的增加

我回答的两个痛点倒也确实是问题,但过于细枝末节没有抓到关键问题,原因在于初期作为产品新人,过于关注表现层的东西,看到的是当前的问题,看到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却没有思考产品的底层逻辑去找到更加关键的问题,以及立足于产品所在的行业和市场去看到更宏观的问题。

2、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字,推荐大家以文字的形式去记录自己的经历,而不是口头复盘或者其他方式。这是因为写字/打字是一个比说话慢得多的过程,也可以有意识启发你的慢思考,摆脱思维惯性,深度思考。

我们日常回答各种问题和口头交流的时候,通常是下意识的快思考,这个快思考得到的答案未必真的是我们需要的答案,也有可能是大脑偷懒的答案,拿来了一个被植入的概念。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比如说,问你“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什么?”你脑子里一定晃过了三个大字“脑白金”。这就是典型的广告密度影响了心智,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快思考。

因此,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有一些问题,你在面试过程脱口而出,但未必真的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可能经不起面试官的质疑和推敲。因此面试回来之后,你可以再以文字形式梳理一下自己当时的思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回答,为什么这么想,阻止大脑找捷径。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某个答案,而是你的思路。也只有平常经过多次的深度思考训练,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你才有可能在面试过程中迅速找到破题点。否则,别人面试脱口而出的答案来源于平时的练习和熟练程度,你的面试脱口而出的答案可能是大脑走捷径不过脑的答案。

此外,有很多问题你在面试阶段回答不出来,你可以选择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开始慢慢思考,用文字或者脑图的形式将你脑子里闪过的每一个灵感都真实的记录下来,慢慢寻找可以破解问题的思路,补齐这次面试发现的问题和短板。

文字写作的过程让思考发生,文字写作的结果是使得你的思考可视化。

思考这件事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隐性的,没法公开学习,爱因斯坦那么聪明即使你拿到了他的脑子你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运作怎么思考的。充其量你只是一个拿到了最聪明大脑的幸运的普通人。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那么用文字把思考可视化之后,你能够有机会二次思考自己的思考,比如说你写完复盘之后自己浏览一遍思路,看看是否有问题。此外,思路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但文字会一直被保留,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再审视自己当初的思考,如果你发现自己当初思考略显稚嫩或者还有不周全的地方,可以再进行补充。这说明你的认知结构和思考深度又得到了新的提升。

除了方便自己看,也方便别人看,你如果希望得到朋友圈的某些大佬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以及想要知道他们对你的回答的一些反馈,那么文字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你的思考在那几百字里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不需要你一言我一语的去慢慢沟通和拉齐,节约了彼此的时间。

得益于互联网,当你的复盘和思考形成文字之后,复制和分发的边际成本就从极高降到了极低,你可以和许多人讨论你的思考,获得新的见解和反馈,获得对同一个问题更多的思考维度。

3、这就引出了复盘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公开分享。

不过这是我的个人建议,所以作为神秘锦囊放送。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去公开分享你的复盘。

于我而言,公开分享的动力来源于求职初期我能拿到的面试机会真的太少太少,所以我希望尽可能从每一场面试中获得更多的提升和反馈。

除了参与面试,完成复盘以外,我还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反馈,但初期身边并没有转行产品的朋友。也正是因为初期身边没有一个小伙伴陪我讨论复盘过程中的困惑,因此我选择了输出在公众号上,期待通过公开分享自己的浅浅思考获得更多反馈。

之所以推荐公开分享,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是公开会提高你的写作标准;你想想,如果你自己在家,是不是穿个睡衣耷拉个拖鞋就能凑合一天,但是一旦你要出门,大概率是全套妆容加精心的装扮。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及其在意外部评价,希望在别人的眼里做更好的自己。

当你这份复盘只写给自己看的时候,可能会在极其凑合,为了偷懒省事儿,觉得自己看的懂就行。结果是大概率过不了几天,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啥玩意,更别说从复盘里获得更多的提升了。

而一旦这个复盘要公开分享,意味着许多人都会看到这份复盘,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为了不影响你的美好印象,至少要全力以赴的把事情说明白,把思考写清楚,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公开分享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你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外部反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且不自知。面试过程不会对每道题给出反馈,复盘也是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即使我们二次思考也有可能很难发现问题,跳出局限。

所以公开的分享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比如在第一次参与映客直播的笔试的时候,我还不知道mvp是什么意思,在笔试中写的是最佳球员,复盘里也是一样,完全没意识到有什么问题,直到评论区小伙伴指正,我才去百度了一下发现是个多义项,在产品领域指代的应该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基于此,开启了了解增长黑客的大门,并且后续的实习也是做的增长产品方向。

怎样通过疯狂复盘提升产品Sense

所以,外部反馈对我们自身的进步和提升十分重要,否则一直是闭门造车。即使你公开分享的时候,没有获得任何反馈,其实这也是一种反馈,说明你的内容可能对其他人没有价值。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思考尚浅,不适合公开分享,或者给不到别人帮助。但其实思考的深浅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产品新人初期思考不深是很正常的,我们会随着不断的思考和练习逐渐加深,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即使是浅浅的思考,也可以给和你同一水平的同学提供一点参考。

阻碍很多人不公开分享的原因是怕露怯,但事实上,怕并没有任何卵用。毕竟无论你露不露,怯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不在这里露怯,可能就在面试里露怯,你自己选吧。”

——十二瞎说

举个栗子

下面举一个比较真实的例子,以下是一位小伙伴对于其负责过的一个社区产品的冷启动过程的复盘:

“我们的冷启动方式是,通过配合社群运营(包括群面模拟和话题讨论)的方式,维系用户粘性,并引导用户在社区进行发帖。在社区产品的帖子中平均有60+的浏览量(总用户300+)。运营一个月后,进行了用户调研,在40位核心用户调研过程中,90%的用户表达了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在这个复盘中,讲述了开展冷启动的基本思路以及一些数据呈现,但作为一个复盘,我觉得还是有几点小问题:

复盘过于简单,如果是进行汇报的话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时间有限才会要求足够精炼和高度概括,但对于复盘而言,“配合社群运营来维护用户粘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术,我们根本没办法通过这些文字发现在执行方法和细节上的问题。比如怎么搭建社群,怎么开展运营活动。

缺乏核心聚焦的目标。虽然的确列出了一些数据,但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评估结果。因为数据的解读是主观的,看到哪些数据,使用哪些数据,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都是因人而异的。

核心目标是冷启动,启动之后希望用户能够形成使用习惯,从而稳定的在社区活跃,构建内容生产-内容消费的闭环。而冷启动采取的邀请用户发帖和基于社群运营分发帖子增加曝光率都是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

通过短期的一些运营措施来撬动用户,使得内容生产者在这里生产内容有受众看,能够获得认可,且这样的认可能够持续的给到其动力去继续生产创作,内容消费者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且建立起信任和习惯。

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至少需要培养一条稳定的用户使用路径,让他在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会来到社区。(具体来到社区寻求帮助的频次取决于社区内容切中的需求)

那么基于核心目标,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得到的数据。

虽然每个帖子的平均浏览量有60+,但这背后是运营同学每天在各个社群主动的推荐内容带来的曝光率,且随着运营活动的停止,再无自然流量,即5.1之后的阅读数据就不再增长,这说明,短期的运营并没有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长期价值。

同样,运营活动停止后,也不再有内容创作者主动来社区发帖,自然增长的帖子数量迅速走低。

因此,浏览量数据的确不假,但对于社区产品而言,并不是最关键的数据,或者说,我们需要看到没有暴露出来的数据,比如,较低的点赞和几乎零评论。对于社区而言很关键的互动氛围缺失,会使得用户之间粘性较低。

所以复盘也要根据star法则去明确场景,目标,动作和结果,始终有足够聚焦的目标,才能不断的去审视自己是否在正确的方向努力,最终结果是否符合目标预期。

今天的分享大致就是这样啦。最后,需要总结一下,复盘要强调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思考、文字和公开。

业界动态

新传播要抓住三大关键点:品牌渗透、用户裂变、动销引爆

2020-7-27 9:06:32

业界动态

以银行行业为例,聊聊B端产品经理的行业认知

2020-7-27 9:15: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