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产品经理二三事:指标体系

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这是高中政治课本的开篇。很多策略产品经理不断为了指标去做优化,仿佛指标是一切的主宰。而实际上,不是指标指导人,而是人创造了指标。

策略产品经理二三事:指标体系

警惕那些天然的指标

对于很多策略产品经理而言,指标是天然存在的,就和信徒觉得神明不证自明一样。

但是我看过很多反面的例子。

为了追求导流效果,强制做弹窗跳转,虽然被扶持业务的流量短期增加了,但大盘流量快速流失。

因为分配流量使用的销售额包含了购买后退费订单,造成了大量供应商刷单。

用历史的新用户LTV作为新用户的ROI计算的参考数据,导致投放的用户质量越来越差时,公司还意识不到危机而沾沾自喜。

一个策略产品经理,如果一开始就是在优化一个有问题的指标,那么努力并不一定有结果。

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指标的综合,是为了克服单指标的缺点而设计的。

一般而言,综合指标用来评价整个系统的情况,而指标体系中的细分指标则用于衡量系统内各个环节。

那么要构建指标体系,也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第一个思考的角度是分析系统的边界。

首先,系统有内外之分,用一个学术一点的话说,系统有外部性,好的影响是正外部性,差的影响是负外部性。

什么叫外部性呢?系统之外有更大的系统,对于一个模块而言,外部可能是整个产品,对于一个产品而言,外部可能是整个公司。虽然指标是针对模块或者产品的,但是依然需要考虑为了实现这个指标,会给产品和公司造成多大的影响。

第一种构建额外指标的方法就是围绕外部性进行构建。

如果为了促活而激进地打扰用户,不能仅衡量活跃度的提升,还应该包括用户的流失情况,比如卸载率。

如果为了提升某个模块的活跃进行了导流,也需要衡量整个产品的活跃程度,看这个倒流是否合适。

第二个思考的角度是拆分系统的流程。

系统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用户使用流程也可以拆分出不同的阶段。某一个产品迭代往往是围绕其中某些环节展开。各个环节之间的流转效率,就可以作为每个环节的衡量指标。

比如我们常见的转化漏斗就属于这个范畴。

“列表页>详情页>加入购物车>付款>复购>高频”这是电商的典型漏斗。

“曝光>点击>下载>注册>留存”这是用户增长的典型漏斗。

第三种思考的方法就是围绕指标做分拆。

指标往往是整体的,为了指导执行和更全面地监控,围绕某些维度对指标分拆就非常必要。这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而定。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做网约车分单时,我们认为预约订单应该是越早下单,应答率越高。所以构建了指标体系就包括8小时以上预约应答率a,4小时以上预约应答率b,2小时以上预约应答率c。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a>b>c,如果没实现就可以对策略进行定向修改。

指标体系的意义

指标是用来衡量业务发展现状的,那为什么还需要构造更多的体系呢?越来越多的指标会不会增加内部的沟通成本?

这里需要额外说一下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差别。指标是用来观察的,而指标体系是用来知道后续动作的。指标需要简单直接方便各部门沟通,指标体系需要具体详细指导内部迭代。指标是总结汇报中趋势图的结果,指标体系是分析报告里的数据细节。

指标用来回答怎么样,指标体系用来回答怎么做。

而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是策略产品经理工作开展的前提。

业界动态

如何高效的进行小程序裂变营销?

2020-8-5 9:29:07

业界动态

从人性弱点切入,解读落地页“洗脑”的本质

2020-8-5 9:31: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