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焦虑”的产品经理

有一部分产品经理,是没有焦虑的。

没有“焦虑”的产品经理

现在,写“35岁危机”,或者“未来”相关的文章,大部分都会被扣上“制造焦虑”和“贩卖焦虑”的帽子,这些文章会让我们感到紧张,感到压力,更多的,还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

但,还是有一部分产品经理,能够无视这些文章,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而是完全“无视”。

他们没有焦虑,不是感觉不到焦虑,而是完全没有焦虑,焦虑对他们而言是一个“null值”,是完全不存在的。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上篇文章的两个答案,并且,也找到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我们会对未来感到焦虑,会对35岁没有信心是有原因的,总的来讲,是因为自己没有依仗。

一方面,自己现在所掌握的技能,不足以支撑更长远的未来,另一方面,自己对产品以及对产品经理的认知也不足以支撑更困难的挑战。

举个例子:

假设你不擅长做菜,总是多放盐,或者少放盐,做出来的菜勉强能吃,某一天,你的老板突然到你家做客,并且带来了一些家常食材,导致你必须亲自下厨做饭时。

是否也会感到“焦虑”?是不是也会担心不好吃,给老板留下不好的映像。

如果,你擅长做菜,并且深受好评,这种焦虑是不是就没有了?

归根结底,焦虑的源头,还是因为没有“依仗”,如果,有了依仗,那么心里也就不虚了。

所以,解决焦虑的方法,是找到产品经理的依仗,这也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我们的依仗

如果,公司愿意每年花50万,购买我们提出的需求,也就意味着,这些需求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超过50万的利益。

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能找到一些需求,能够一年给我们带来超过50万的利益呢?

需求,是我们的价值,挖掘需求的能力,就是我们作为产品经理的依仗。

有一部分产品经理不会担心35岁,也不会为未来感到焦虑,核心原因,便在于他们相信自己能找到这样的需求。

即使是离开公司的环境,即使离开产品的岗位,他们也能通过这些自己找到的需求,开始新的征程。

甚至,创业。。。

“产品经理是CEO的摇篮”,这句话曾经是产品经理的目标和梦想,其实,现在也是,未来也是。

每一位跨过生死线的产品经理,能够驾驭需求的产品经理,都是一位潜在的CEO。

其实,任何一个需求,都可以演变成一款独立的产品,找到这个需求,将其转变为产品解决方案,然后一点一点的发展,然后,就可以开始正式创业了。

而且,创业的成本,也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以企及。

比如,滴滴。

最开始的时候,程维将产品委托给了一家外包公司,价格从15万,砍到了9万,背后的开发人员,还是一队在校学习的学生。

这个版本的滴滴,经常出问题,但也是这个版本,帮助程维争取到了一笔300万美元的投资。

这是2012年的故事,现在的滴滴已经成为了市值3600亿的大厂。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很大的数字去称呼创业,去理解互联网公司,似乎没有几百万,几千万就不配创业一般。

其实,草根创业者一直都存在,从0开始的创业项目,也并不需要那么多成本的投入,几万,十几万,都可以。

对于创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好的需求”。公司也好,项目也好,产品也好,都是由需求来支撑的。

那些不会为了35岁而焦虑的产品经理,大概心里都有更长远的目标了。

而且, 站在他们的角度,其实更能理解真正应该焦虑的是什么。

真正应该焦虑的

35岁危机也好,40岁危机也好,公司年轻化危机也好,本质上都是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是表面现象。

形成问题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对象。

因为没有建立自己耐以生存的“依仗”,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

对产品经理而言,需求是我们的依仗,但现实工作中,却总是在完成执行阶段的任务。

即使3年经验,5年经验,甚至更长时间的产品从业经验,也只是积累了更多的执行经验。没有条件进入需求的门槛,也就没有条件去建立自己在需求层面的依仗。

不要说需求的价值了,即使是挖掘需求,以及需求的辨识,这两项基础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了35岁,我们也只能接受被市场淘汰的结局,因为,无法满足市场对我们的要求。

真正应该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我们能否迈入“需求”的领域,是否能掌握并驾驭“需求”,是否能将“需求”建立成自己的依仗。

真正应该焦虑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提升“需求相关”的能力。

毕竟,掌握了“需求”,也就掌握了产品经理的“未来”。

业界动态

工单系统之重新定义工单系统

2020-10-22 12:26:17

业界动态

产品经理的工作,面向老板,还是面向用户?

2020-10-22 13:49: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