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析如何看待产品经理的价值和方向

近期读了俞军老师的《俞军产品方法论》,对我来说受益颇多。这本书目前的评价来说,还是比较两级分化的,如果你期望这本书看完了可以让你瞬间产品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那可能会让你有所失望。它更多的是让你换一个角度(或者说从更底层的角度)去看待你的产品、看待你的用户、看待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价值和方向,以交易的角度思考产品的迭代。

读书分析如何看待产品经理的价值和方向

整本书的前三章主要阐述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即:

产品是价值交换的媒介,实现企业和用户价值的交换(产品的本质)

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技能)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促成交易和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自我价值)

读书分析如何看待产品经理的价值和方向

用户模型和用户价值

什么是用户

用户并不是单纯的指自然人,或者应用的注册者,而是需求的集合。我们经常会说,这类用户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因为在当前这个场景下,我们产品提供的效用组合(通俗的说就是功能、应用)是能够满足这类需求组合(用户)的。

比如微信和企业微信(同属于一个公司),如果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说,我对于2个应用来说是一个用户,但是他们对我提供的功能确实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服务的是不同场景下的“我”,因此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能让产品更好的服务用户。

什么是用户模型

用户模型是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用户受不同的宏观背景影响,在不同的微观场景下外化为行为,而产品经理则需要通过行为分析和建立用户模型。

上文中提到用户指的是“需求集合”,所以用户模型的建立其实是基于不同的背景对需求的挖掘,需要了解需求的本质,发现潜在的机会(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

俞军老师有一个很经典的用户价值公式,可能很多小伙伴之前应该也都有看到过: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相同条件下,新体验越好,替换成本越低,实现的用户价值就越大。现实生活中,替换成本很容易被忽略。关于替换成本,产品经理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增加我的产品的替换成本,降低其被替换的可能性;

输出新体验时,考虑潜在对手的替换成本。

另外,用户价值是具有主观性的。同一个效用对不同用户产生的价值存在差异,所以用户价值的挖掘也需要基于当前的用户模型。

交易和交易模型

交易是什么

交易并不是指单纯的买卖或者金钱交易,所有用户的一次主动行为都是与世界的一次交易。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用户每一次使用产品即是与产品提供者(企业)产生了一次交易。比如我使用bilibili看视频、使用淘宝购物、使用高德导航等,都是一次交易。

交易何时能产生

对于用户来说,愿意促成一笔交易是因为产品可以提供相应效能满足用户需求,且用户认定此效用实现的用户价值是大于付出的成本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需要从当前交易中获益的。即使用户不是直接付费使企业直接有所收益,也应该是能从另一方面提升企业价值的。否则这项交易就是不成立的。

总的来说就是交易双方均判断己方的收益>成本时,交易就成立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人会做亏本的买卖”。也正因为如此,产品经理的职责并不是单纯的发现用户价值,而是要发现“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交易模型是什么

而交易模型则是指,发现成立的(潜在)交易,并将其固化为产品。通过固化的产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价值交换。

产品是媒介

产品则是介于用户和企业之间,用于实现交易的媒介。产品底层是能够实现用户价值的效用组合。

所以在产品迭代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从点上去考虑哪个功能没有了,新增了什么功能,而是应该从效能组合和用户价值满足的角度出发。每一次效能组合的变化实际上是对用户的选择和挖掘。

如何促成交易(实现增长)

上文中提到过用户愿意交易的前提是用户价值-成本>0,其中成本包含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其实是用户价值公式的另一种表述。

这里俞军老师还提出了另一个公式:

「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

提升用户价值或降低成本均可以更大程度的促成交易。

提升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具有主观性,可以通过产品的方式强化用户的价值感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告诉用户“已经为您节省XX元/分钟”。

对效用的优化也可以达到提升用户价值的效果。比如搜索功能支持通过文字、图片、二维码等多种方式搜索,相较于单纯的名称搜索就是一种优化(这也可以减低交易成本)。

降低成本

直接成本我们都可以理解,即用户达成交易直接付出的金钱、时间等,主要可以通过提升企业效率、供应能力等来优化。

而交易成本则是指用户在触发交易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成本。比如用户为了买到心仪产品需要看攻略、查找商品、搜寻、比价、议价等中间过程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均为交易成本。现在各种应用的“猜你喜欢”功能也是针对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我的收获

之前我其实对直播卖货能成立十分不理解,而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自我解释就是“因为我不是直播的目标用户,所以我不理解”。原因在于我关注的是产品结果的呈现和成本。但是如果从交易模型上来分析,对比直播购物和平台购物,实际上是降低了用户的搜寻、议价、建立信任度(前提是对主播选品的认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直接购物成本(主播存在渠道优势)。

对于交易模式和成本的理解,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的理解需求和交易成立的逻辑,更好的发现潜在的产品机会。

另外,对交易成本的关注和持续降低是转化交易的另一把利器。笔者是盲盒爱好者,之前偶有在闲鱼购买二手盲盒,因为商品特性问题,通用的二手平台无法快速的定位到想买的款式,找到想要的款要花很长的搜索和比价时间。后来偶然发现了一个专门针对手办盲盒设计的二手交易平台,它整体的功能、用户体验实际上不如闲鱼,但是因为搜索成本很低,直接导致了我月购买量的激增。

此外交易模型和用户模型的思考对于2B的产品来说也是一样适用的。企业和自然人一样存在不同层面的需求,企业需要持续的发展生存,更低的管理成本,健康的现金流(生理需求),完善的防泄密机制(安全需求),良好的社会口碑等。
因此作为2B的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产品提供了什么效能组合,能满足什么需求

当前的企业的解决方案(旧体验)和替换成本如何

企业在这个需求的满足中涉及哪些成本(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是否可以降低

写在最后

本书后半部分是关于决策和产品经理的成长和选拔,以及俞军老师个人对产品的认知迭代,后续有机会我会继续分享。

业界动态

如何通过数据优化产品设计?

2020-10-26 8:59:41

业界动态

教育产品的游戏化设计(上)

2020-10-26 9:21: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