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真的比2C更「复杂」吗?

每次面试,遇到那种「既做过2B,又做过2C」的候选人,我一般都会问他对于这两者区别的理解。大多数候选人都会认为「2B比2C」更加「复杂」。事实上,很多B端产品经理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很多2B的产品,也的确被做得很「复杂」;甚至很多投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觉得要真正搞清楚这两者谁更复杂,或许需要先定义清楚什么是「复杂」。

2B真的比2C更「复杂」吗?

1、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

我们评价一个系统,或者说一个「东西」是否复杂,可能有很多维度。在2B的大多数故事中,大家习惯于将产品结构和功能本身的复杂程度,当做衡量「复杂」的主要维度;更进一步的,往往也更多是从用户/客户角色、分工的角度来衡量「复杂」。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多数传统的2B产品的确很「复杂」。你可以回忆一下你见过的任何一个HR系统,或者CRM系统,亦或者什么别的鬼系统——专门针对特定行业的系统软件更甚,例如HIS系统。基本上都是功能模块众多,流程冗长,逻辑耦合性强。

但是,上述复杂其实更多体现在「工程」层面,更多体现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从产品策划的角度看,我反倒是认为,这类系统特别简单。理由是:所有这些功能和流程,都是极度确定、清晰、标准的。很多时候,产品经理仅仅是将现实中已经存在的SOP,翻译成开发能看懂的功能性表述,然后把它们开发成了系统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层面,传统2B软件很「复杂」,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规划」。因为这个领域中,很多公司的起步形式,都带着浓重的「外包」氛围。他们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一套「各类甲方想法的机械组合」——你注意,我用的是「想法」,我甚至没用「需求」这个词。然而最近几年,优秀互联网公司主导的2B产品,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比如说,我们整体上应该不会觉得类似企业微信、飞书这样的产品很「复杂」。因为从一开始做这些产品的思维方式就是「产品思维」。)

那么,真正「复杂」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不确定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会被定义为「非线性」。

举例来说:

天气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因为这个系统里面的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宏观的天气发生巨大变化。

蚂蚁社会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虽然我们看起来,这些蚂蚁不过是在不停的搬运物品,吃喝拉撒而已。但是,其内部的组织动力,也即是什么让这些蚂蚁可以高效的协作起来,至今为止还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理论。

所以,延续这个思路,相反的方向:

即便是像汽车一样复杂的机械,它本质上,是一套「简单系统」。因为所有零部件的功能和反应,都是高度可预测的。你用不同的力度踩油门,就是会获得不同的动力。

甚至,即便是登月这样的工程,本质上也是一套「简单系统」。因为登月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操作流程,分支流程等等,都是被提前规划好的。其操作者的行为,以及具体操作产生的影响,高度可预测。

那么,2B和2C,哪个「不确定性」更高呢?显然是2C。

C端的用户其想法、行为更加难以被「预测」;C端的用户,本质上是一个「角色模型」,并不是确定的个体;C端的用户,「模型」和「模型」之间,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所以更多的,我们只能探索出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不断试错。然而,即便我们通过试错找到了一个相对效果好的方案,其实本质上,我们也没办法完全解释它的逻辑和原理。更多的,仅仅就是发现了,然后接受而已。另外,可能3年前好用的方案,现在会完全无效。

我认为2C产品,做起来更「复杂」,难度更高,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用户、场景、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

所以从这个角度,结合我之前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技巧」。那就是,招聘一个2C非常有经验的产品经理(是真的有经验,不是那种天天研究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的那种人),然后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学习2B的知识,适应2B的现状,最终做出的产品效果,往往好于直接招聘一个2B非常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前者往往处理「复杂」体系的能力更强。

2、2B和2C之间真的是一道鸿沟吗

2B和2C的确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目前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对于这两者的区分有些过了。

大多数主流言论都在强调两者的差别——甚至有意识的制造区隔。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会发现2C与「传统2B」产品,差别真的很大;但是2C与最近几年流行的,更加受到市场和资本追捧的新2B产品之间——例如企业微信、飞书、Teambition,甚至是钉钉等等,其差别比主流言论所宣称的小得多。

后者这些,同样是会深入思考用户场景;同样是注重提升工作效率;同样会把用户作为「角色(persona)」来思考,而非特定的单独的「甲方」;同样会关注用户体验。这些的底层,同样会是一套将「用户」纳入其中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更像C端产品的行为,而非更像传统的2B。

当然,也有一些case把方向搞偏了。比如一些咨询公司,试图「重新设计」一些与产业深度结合的系统软件(的UI),将原有产品变得更「好看」了,却没法用。但我认为,这种行为,恰恰是对传统2C产品的方法论思考不足的结果——显然,他们没能够明确提炼出特定场景下用户更本质的需求,以及低估了在特定场景下,「用户习惯」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仅此而已。

所以我觉得,2B和2C的深层次区别,在现阶段,其实是「外包思维」和「产品思维」之间的区别。而在未来,它们在整体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层面,会越来越趋同,其「区别」,或许更多的会从「用户角色」、「场景」、「需求」等维度来体现。

3、2C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当然没有。

不但没有,事实上我认为,2B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现金流更健康。但是,「伟大的产品一定是2C」的。不信,你回顾一下历史。(「伟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它的影响力足够大,优化了整个世界;第二层是,它背后的组织用它获得了足够多的价值。)

微软,看起来目前主要面对的是企业市场。但是,如果它没有2了全世界的C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基础,它做不到。(可以对比一下甲骨文的股价)

阿里,看起来也有很多2B业务,但是显然,淘宝、天猫是它的基本盘,虽然电商平台本质上是为卖家提供价值,但是依然要基于庞大的C端用户这个价值才能够被激活。双边市场效应中,最终的需求和付费,依然来源于C。

至于腾讯,就不用说了。

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扎堆去做2B了呢?很简单,因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2C的服务已经太过于成熟,新业务和新组织,很难在这个体系下面与巨头(以及巨头原有业务)博弈而已。

但是,世界是在不断的迭代和重构的。当下一个「生产力要素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刻,2C的巨大市场机会将被重新释放。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要素的迭代速度,也在越来越快。

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历史。

牛顿世界观的建立、纺织技术、蒸汽机、电力、铁路、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这些都曾经是「生产力要素的巨大变革」。

单从互联网行业来看,当下商业上最有价值,影响了最多民众的公司,无一例外的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变革。相对的,我们其实也能举出很多由于「没抓住这波变革」而落后的公司,百度、新浪、搜狐、以及很多已经倒闭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如此。即便还是聊「2B」,我们也会发现,SaaS概念的火热,恰恰是上述故事很好的说明。(但是我个人很不喜欢SaaS这个词,因为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看来,软件天生就是服务。)

所以,下一次「生产力要素的巨大变革」会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不知道。

可能是AI,可能是区块链,较小可能是5G,但是,每一个产品经理,或许都应该盯紧它们。因为很大程度上,下一个时代的产品机会,就酝酿在其中。很大程度上,错过了10年前的2C,没关系,等一等,有机会等到一波新的。

业界动态

在拼多多开店2个月后,谈谈我对拼多多的感受

2020-11-27 17:20:52

业界动态

瓜瓜龙:轻兵突袭三巨头

2020-11-27 17:34:3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