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决定你在职场里个人价值的,是风口,还是能力?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1、决定你个人价值的,是风口还是能力?

哈喽,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叫做“风口”。

前阵子看到刘飞老师在即刻发布了这样的一个动态,充满了黑色幽默。

一个高学历的职场人面临35岁失业焦虑的同时,一个刚刚从专科毕业,仅仅从事过两年供应链产品的产品经理,却拿到了极其夸张的薪酬,手握十个offer慢慢选。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刘飞老师的即刻动态

这个例子本身当然是非常极端的,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发现一个问题:

决定你个人价值的,究竟是风口,还是你的能力?

换句话说,你究竟是想做一头风口上的猪,还是想做一个默默耕耘的牛?

先不着急给我答案,我先给你一组数据:

2016年3月,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裁员。

虽然雅虎关闭北京研发中心令人意外,但对这些在京的研发人员而言,“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却打开了一扇窗”。

数百名HR和猎头们“包围”了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所在地清华同方大厦,各大互联网公司都直接易拉宝明码标价: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被HR和猎头包围的雅虎北京研发中心

比如百度研发工程师年薪30万-50万元,php高级架构师的年薪达到50-80万元,腾讯、搜狐等的“程序猿”开价都在20万元以上,上至50万元。当时,各公司甚至直接现场摆摊面试,即取即用。

而早在2010年,据一位猎头回忆,腾讯曾开出了这样的条件:如果有人拿着UCweb的Offer直接到腾讯上班,薪资将翻倍;

据说这家公司对网龙——这家中国最早进入手机游戏领域的公司之一的员工情有独钟,开出的价格最高达到了原薪酬的4倍。

2011年5月,窝窝团CEO徐茂栋宣布获得2亿美元投资后,开始时大规模并购和四处挖人,拉手、糯米、美团都是他的目标。

这时候无论成功挖到哪一个对手的墙脚,都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且打击对方的士气。

美团网外卖项目经理沈鹏回忆徐茂栋试图说服他跳槽的情景:“他约我去直隶会馆见面,一下午就我们俩谈,他的人都在楼下等着,不许上来。”

徐茂栋除了强调绝对放权、许以期权,还向沈鹏描绘了一张上市变现、一夜暴富的美好前景。

在团购这个疯狂的行业中,多家公司有过为刚毕业不到三年的新人开出百万年薪的创举。

看到这里,你动心了吗?

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风口——社区团购,你想要去做吗?

假设你目前所在的公司恰好在做社区团购业务,而你是一个刚刚工作1年的产品新人,隔壁公司(不是大厂,但也绝不是创业公司)愿意花两倍薪资去挖你,你会跳槽吗?

相信大部分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甚至也有会很多人,已经经历过上述的高薪跳槽。但是我在这里想给出我的答案:

不要去。

互联网行业里的跳槽,是一门大学问。而借着风口去跳槽,则是一门玄学中的玄学。轻则痛心疾首,重则前途尽毁。

做一头盲目跟风的风口上的猪,远比做一个默默耕耘的牛危险的多。

2、无法理性判断人才能力 引发频繁跳槽

在互联网行业,频繁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您的当前业务等待人数为8,大厅等待办理总人数为11,请在12号窗口排队办理。”拿起排号的小纸条,李娟哭笑不得。她并不是在银行办业务,而是在公司等待办理离职手续。

离职电脑格式化、离职办公用品确认、离职薪酬确认……一项项程序在不同窗口排队走完,花了大半天的时间。

李娟在离职登记表上看到,仅一周时间,这家公司就有100多人离职。

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此前发布的报告,一半以上的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高、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之一,另外两个是商业服务和金融保险。

频繁的人才流动,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常态。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频繁的人才流动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常态

“互联网行业,只有跳槽,才能高速涨薪。”一位中高端领域的“猎头”王女士介绍,在互联网行业,跳槽一次,一般至少要求薪水有30%左右的涨幅,极端情况涨幅能够达到100%。

从百度、阿里、腾讯“挖人”并不难,在三大巨头之间来回跳槽也很常见。

“有的时候跳好了还能升一级,所以不能怕折腾,越折腾涨得才越快。”看着以前的老同事如今薪水涨了又涨,从事算法业务的小袁调侃道。

在快节奏的行业大环境下,很少有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跳槽潮。

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业务同质化也比较严重。直接把掌握核心业务的人甚至团队挖来,是短期提升的最快捷最有效办法。

一些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大手笔拿出极具诱惑力的年薪,为的就是从大公司中找到顶梁柱。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跳槽后工资翻番的情况确实很常见。因此,很多人会思考,我和他有同样的工作经验,他跳到另一家公司收入就能翻番,为什么我这么傻一直呆在这里。类似于“同样都是运营,他都已经月入过万,你还在干嘛!”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

焦虑让年轻人没有办法满足于现状,更愿意跳槽试试看。

对于一个处在衰落期的行业,尤其是一个在快速爆发之后逐渐衰落的行业,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句话,对于互联网从业人员同样适用。虽然不是衰落的行业,但综合来看,互联网本身的行业特点、互联网公司的内部治理以及个人选择因素,共同触发了互联网人的频繁流动。

从行业来看,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最大不同,就是行业本身的快速更迭。一般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仅有6—12个月,网络游戏一般生命周期更短。有人甚至戏称,没等这款游戏过审,可能已经都过了生命周期了。

每天互联网人都瞪大了眼睛,瞄准行业最热门的产品,一旦发现,便开始迅速模仿,你追我赶。仅腾讯一家公司,基于公司内部的“赛马机制”,就孵化了数十款短视频APP。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仅腾讯一家公司就孵化了数十款短视频APP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一旦慢了,就可能连口粥都不剩了。

200人以上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中,最忙碌的一定不是技术部门,而是人事部门。HR们几乎每天加班加点。忙于什么呢?办理入职?不仅仅是,还有办理离职。

70%—80%的中国企业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来评估人才潜力。多数中国企业对此甚至毫无概念。

它们亟待建立完善的潜力评估体系,以吸引、激励、培养他们最优秀的人才。

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互联网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

3、不确定的环境,让人迷失在“风口”

据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谷歌CEO桑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的薪水总额近2亿美元(约合近14亿人民币,平均每天约384万人民币)。

薪酬调查公司Equilar数据显示,皮查伊2016的薪酬总额要高于美国任何一家上市公司CEO的薪酬。

而这位来自印度的谷歌CEO桑达尔,期初并没有想要做科技领域。

这个印度大哥曾经的目标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去美国读博,然后做一名学者。然而命运却让他选择了岔路,在读博时他半路辍学去硅谷做了一名产品经理,期间又报了商学院的MBA,毕业后成为一名咨询顾问,最后进入了谷歌。

跳槽“社区团购”,薪资翻倍,我要不要走?

谷歌新任CEO:桑德尔

除了这种误打误撞,常规的职场选择,或者跳槽逻辑有以下几种:

1、公司填补人才缺口

所谓跳槽拿高薪,也需要机遇。比如你赶上了节后公司招人的高峰期,或者是有些公司由于某个岗位缺失急招有经验、能上手的人,这时候如果你能抓住机遇,往往能够得到高于市场价格的薪资。

虽然这个时候你得到薪资和你对企业所做的贡献相比是虚高的,但由于供不应求,很多公司还是会选择高薪纳人。

2、能力、经验积累的爆发

相比盲目跳槽来讲,有计划的跳槽更容易让你获得成功。

你的工作能否给你带来能力层面的提升?你的行业/职业发展前景是否客观?目前这份工作是否与你个人职业规划相一致?薪资有无上升空间?

等自己在这个岗位得不到任何提升和发展,而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又有了一个积累,这时候跳槽往往可以有质的飞跃。你从一个专员级别跳槽成为经理、总监也并非不可能。

3、从低薪跳槽至高薪行业

目前的人才流动,有几个现象供大家跳槽参考,如“传统行业——互联网、金融高薪行业”、“外企——本土民企/上市公司”、“乙方企业——甲方企业”。

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大家都在讲去年是资本市场的寒冬,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投身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及互联网金融。金融行业一直是高薪资的金领行业,比如私募、投行等行业。

而互联网行业总体的薪资依然比传统行业要高出一大截,很多互联网公司给应届毕业生开出的薪酬就能达到月薪一万以上,薪资高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

而跟风类的跳槽,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被身边人种草

尤其身在组织架构调整频繁的企业,看着领导半年内换了两拨,部门伙伴走了一半,就开始想要不我也换了得了。

其实这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想法,想过为什么要换,想做什么,只是因为外界的变动,就开始怀疑公司和自己的岗位,这是凑热闹,随大流的心态。

2.被圈外人种草

很多人的职业是那种圈外人其实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一听就会羡慕的,比如目前最火的社区团购。如果你有朋友正在从事社区团购业务的产品经理,他们可能会经常跟你说:你看那XXX,读书时根本不如我,现在干XXX,一年才挣那么点,都没我现在工资的一半多。

于是一个平时连门都不愿出的人想转行去做销售,或者明明对钱和数据无感的人想跑去金融行业做分析等。

这种盲目的跟风跳槽,来源于人对环境的焦虑。

我们中的很多人踏上职场都会发现,我们根本无法掌控未来的自己会遇见什么,实现什么。

很多人并不是有意想要去追逐风口,而是这种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下,追逐风口也许是一种最不需要思考的选择。

而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果不成为天上的猪,我们应该如何坚守?

4、不被吹走的底气,来自可迁移能力

频繁的人才流动与跳槽,必然带来一部分人才的优胜劣汰。

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说,人类正在进入下一个奇点,很多人会毫无征兆地被淘汰。

因此,身处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你我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找到一种不可被轻易取代的可迁移能力。

所谓“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设计,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我被迫去做了产品,那我就要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产品做好。

然后又过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人做运营,那我就需要将设计和产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岗位中,把运营的活儿给干好。

在我们选择所从事的行业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质上是相通的。

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推广,虽然岗位之间的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彼此间所需的核心能力(例如洞察需求的能力、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以及文案输出能力)却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

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每个行业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需要每个岗位上的人员能力都要做出实时调整。

反之,如果你不能尽快形成自己岗位上的“垄断力”,就极有可能被快速迭代的市场所淘汰。

因此,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如何培养自己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呢?

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你可以试着从这两方面入手:

1、扩大知识储备

很多人在工作后,容易陷入一种困境:

因为自己的工作用不到太多新知识、技能,只靠“吃老本”就足以应付,所以主动变懒了,越来越不想学习,最后变成“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多年”。

等到裁员来袭,才发现自己的竞争力早就弱的不堪一击。

在更新迭代极快的今天,如果你还幻想着,拿着已有的工作经验,找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已经变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工作后就停止学习,停止接触新知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的人。可以预见的是,他的抗风险能力必然也差。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的知识储备都有利于你能力的提升。

比如,面对一份新工作,有的人适应快,有的人适应慢,这就和各自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是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做一些“无用”之事

从小到大,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这有什么用?”

多少人就在这种“无用论”之下,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曾经,我也是这种理论的忠实拥护者。但是,近年来我发现很多人的成功转型,靠的都是这些所谓的“无用”之事。

比如,我所知道的很多新媒体作家,在写作的最开始都不被人所看好。

但最后却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将所谓的“无用”之事,变成了自己转型的最有力武器。

有时,给自己一点余地,做点看起来没有的事,也能为你保留一定的可迁移能力。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能让你更从容的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就算风口多到地上的猪都吹到了天上,也终会有落地的一天。

从前的区块链,P2P,包括目前正因为假货事件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直播带货,从天上落到地下,只是时间问题。

而让一个人在职场中占据主动的底气,不会被“风口”一吹就跑的底气,正源于他的可迁移能力。

一旦你从一头默默耕耘的牛,逐渐成长为地上的霸主的时候,天上的猪飞的再高,你还会羡慕吗?

也许头都不会抬吧。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基础业务能力,也没有培养起自己不可替代的可迁移能力,如果盲目跳槽到“风口”业务,未来的职场轨迹将相当危险。

业界动态

2020年电商广告 TOP 8,带品牌发发发!

2020-12-18 15:19:42

业界动态

什么是B端业务(一):定义与特点

2020-12-18 15:55: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