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业务思维(全局观)如何养成?

首先来简单聊一下什么叫业务思维,或者说什么叫全局观。

产品经理的业务思维(全局观)如何养成?

因为这个问题听起来其实有时候挺让人迷惑的,产品经理就是做业务的,没有业务思维还能叫产品经理么?但是我们看看如下方面是否属于业务思维,以及是否属于大部分人都有的配置。

  • 知道公司的战略,了解阶段性的业务重点,知道自己的业务能在中间发挥的价值,能把主要资源投入在业务产生价值的部分。
  • 了解产品知识能实现业务目标的手段,遇到事情除了用自己所擅长的产品手段外,也能力了解其它职能团队的小伙伴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找到更佳解决方案。
  • 一定程度了解其他业务线、其他部门在做的事情,从而能找到更能推动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助力,保障业务更好的发展。

上面这些从我的角度来看,也都算是业务思维的一部分,但是上面的每一条其实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在产品经理的早期,判断当前手头工作的价值固然是必备的部分,但是延伸手头工作的价值,考虑它对整个业务的价值、对部门的价值、对公司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必备的。

而了解其它职能小伙伴的工作、了解不同动作产生的价值,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手段可能更好,这个相对就更难一些。

但是这些业务思维又非常有价值,如果没有上述类型的业务思维,那么发展到最后,一个产品经理可能是一个非常好产品工作者,但很难走上业务负责人的道路,差异就在于对待事物的选择只更主要拿产品来作为手段,还是把产品作为手段中的一种,从产品之上站在业务角度去看问题的区别。

上上周和其它同事交流这个事儿,做了个短时间的讨论,讨论出几点觉得可以对提升业务思维或者说全局观可能有帮助的一些思路,简单做下整理。

一、基础

要有全局观,首先要有一些需要去了解的东西作为基础:

理解公司战略

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战略,战略的制定都会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否传达到每个人并不一定,但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全局思维,那么就要尝试去了解公司的战略,以及战略制定的逻辑。

一个运作合理的公司,战略是用来指明阶段性方向的,战略的目标是为了让不同的业务线拧成一股绳,向着大目标前进。

如果在做的事情和大目标没有关系,或者相反的,那再努力可能都没有效果或者适得其反,所以理解公司战略是基础,这个是保障你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基础,同时也能让你在考虑做一个新的事情的时候,大体知道它对还是不对。

了解其它部门的工作

一个公司的战略必定会拆解到各个部门来实际落地,所以去了解其它部门的工作,非常有助于了解一个战略是如何落地、执行和达成的。

同时,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也有助于了解有什么事情能够对你想要做的事情形成助力,或者有一些资源、经验等可以共用的。

这一部分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公开各个团队的 OKR 和进度的原因,因为从这个可以有效了解其它团队的情况,从而更好的形成合力。

但是,我这里用的是「了解」,因为这个事情难度还挺大的,一方面是因为精力问题,另一方面做好公开和学会使用公开资源,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习惯和文化问题,这个事情对于大部分公司都是一种挑战,因为惯性和惰性。

掌握自己的业务

这里有两个强调的点,第一个是「掌握」,第二个是「业务」。

「掌握」的意思是应该奔着熟知自己所参与业务的现状,可影响的因素,不同动作的效果等角度去靠近,不要局限于知道,而是能够了解现状,要去哪里,以及关键影响因素,这个不容易,甚至可能一直都在路上,但知道目标在这里,就大概能知道自己还有多远,也更不容易走错方向。

「业务」的意思是指不要把眼光局限在产品手段上,运营、技术等手段有什么可用的功能,能产生什么效果,如何配合能达成目标,有些事情不是只有产品可解决,有的事情必须加上其它配合才能解决。

这个部分就类似于你得知道自己会碰到什么问题,手头再把各种工具类似锤子、锯、钳子、螺丝刀都备上,然后还得知道外面还有什么资源可用,比如有物业、App 上门服务等,然后知道每个资源解决什么问题,再在合适的时候用上合适的工具和手段,然后就有更大的概率解决问题。

二、有帮助的事项

除了基础,还有一些会对「全局观」有帮助的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几项:

大咖分享

古诗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用到全局观也一样,如果听/看有全局观的人站在全局观角度去讲、去做事儿,那么对于用心的人,一些习惯和思维,可以更好的养成。

所以「大咖分享」这事在这个方面还真是有一些用,延伸出来,一些书籍其实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特别是大咖自传之类的。

之前听过一个淘宝农村负责人分享,就写了 2 页 PPT,没有任何排版,字也很小,这些显然都违反了做 slide 的要素,但是扛不住有干活,就这两页 PPT 讲了将近一个小时,讲自己的思考,中间的过程,遇到了什么坑,怎么解决,中间怎么发现新机会等等。

内部分享

包含了业务内部和其它部门、业务的分享,比较有价值的是在于对项目的总结和分享上,做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为什么要做,为什么选择这些事情,思考是什么,效果如何,效果是否印证了设想,有什么改进,改进效果如何?

这些都是提升对整体业务理解的方法,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固然理解最深刻,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上限的,吸取其他人的总结和经验,特别是公司内的总结和分享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公司内的公开文档、历史文档,都是属于内部分享的一部分,不是只有在一个会议室,有人讲的才叫分享。

文档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可见一斑。

业务敏感度

遇到一个事情,一种可能性,一种经验,一些数据,多想想这些和自己的业务是否有关系,是否可以用到自己的业务去,是否有可能有一些变体能够适用自己的业务。

遇到一个问题,多问问为什么,一层层的去深扒,找到原因和逻辑,然后总结为自己的知识,验证是否有可复制性。

这一条的重要逻辑不在于全局,而在习惯,当对业务的敏感形成习惯后,对于其它人在做的事情,就会形成关注和关联到业务,从而更好养成全局思维。

接触用户/客户

和上一条类似,这一条不完全是为了站在更全局角度去看的,而是去了解自己的产品所服务的用户/客户是怎么想的,从而看看自己所服务的人/企业,到底看中什么,需要什么,在发生什么,在抛弃什么。

这个部分有点像用户研究里面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更多用来做信息收集和归类,但不能完全反应分布,所以,这个部分的价值更多在于除了看数据、做逻辑推理,也更多对产品的使用者做第一手接触。

但是,在样本相对科学的情况下,定性研究是能够反应趋势的,即一些显著的现象能被察觉,即如果抽样出来的人大部分都说 xx 不好,或者自己希望有什么,而不是个别或占中等比例的情况,那这个趋势大概率在大样本的时候也是存在的。

业界动态

虚拟圈层:其实你不懂用户

2021-3-9 10:31:56

业界动态

鸡汤搬运一天赚十几万的营销套路

2021-3-9 11:01: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