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关键在于…

大家可能都听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甚至很多产品入行的第一本书都是来自于阿里前产品经理——苏杰的那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7年,当时我还在做运营。当我彼时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第一反应是:咦?产品经理入行门槛这么低,好赖是个经理,人人都可以当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关键在于...

当然,后来才发现是我误解了。

试想一下,我们把人人都是后面的title换成工程师:人人都是工程师,是不是听起来就有些觉得不甚适用了。

这是因为工程师在某个领域都有纵深较强的专业性,而产品经理除了在产品领域需要一定纵深之外,还需要在技术、审美、心理学、商业等等上面具有一定横向的知识广度。

这就导致产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它不仅局限在产品和业务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职业和日常沟通生活中去。

因此,个人认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关键就在于产品思维的应用,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下如何通过产品思维去解决问题。

这里提一点:思维模型本身只是我们快速解决问题的一套工具。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思维模型有很多,例如系统思维等等,今天要分享的产品思维仅是其中一种选项,帮助大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多一种思考角度。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什么是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可以提炼为:用什么方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将产品思维的路径提炼为3个步骤:

  • 第一步:明确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s,即找出是谁有问题
  • 第二步:发现并精准定义问题,即他们有什么问题
  • 第三步: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即我们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一、我们是在解决谁的问题

任何问题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那么,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自然需要先找出“人”这个抓手。这里的“人”再明确一点就是与问题相关的stakeholders,即利益相关人。

什么是利益相关人呢?

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问题中,造成影响和受到影响的人。

因为笔者身处教培行业,所以下面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来尝试找找利益相关人。例如,当一个小孩没时间完成某机构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这时,这个问题背后的利益相关人有哪些?

显性:小孩、家长、该培训机构的老师/助教等

隐性:其他培训机构的老师、学校老师等

我们能很快想到小孩本人、家长,以及该培训机构的老师和助教等,小孩是出现问题的核心人员、家长负责督促孩子写作业、老师和助教负责布置和批改作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掉的相关人员还有学校的老师、该小孩报的其他培训机构的老师等等。他们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也会占用小孩写作业的时间资源,影响作业的完成。

列出显性利益相关人是较为容易的,但隐性的利益相关人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从而导致我们忽略了这些人对问题的影响以及他们遭受到的影响。

因此,在这一步中,发现隐性利益相关人是一个需要尤为注意的点,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就扩宽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而不局限在眼睛所看到的显性人员上面。

二、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

在明确了我们在解决哪些人的问题之后,第二步就需要发现并精准定义问题,即我们在解决这些人的什么问题。

想问问大家,在一款产品迭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和收集问题的方式有哪些呢?

较为常见的就是问卷调研、客户访谈、CSM/销售反馈、现场观察、埋点看数据等。那么抽象来看,问题的发现和收集一般源自于观察或者是用户的表达。

当我们发现问题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定义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这一步尤为关键,因为我们往往会依赖于我们所看到和所听到的。

曾经有一个关于雨伞喜好调研的实验。实验发起者挨个独立询问大家,现在面前有一把黑伞和白伞,大家喜欢和愿意带走哪一把伞?很多人都回答了白伞。

调研结束后,实验发起者在出门后的桌子上分别摆了一些伞,称作为参与调研的答谢,大家可以任选一把伞带回家。结果,很多人最终带走的不是白伞,而是黑伞。

由此可见,用户的内心所想和最终的选择结果并不一定相符。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用户嘴里表达出来的内容都只是帮助我们定义问题本质的第一层信息源,虽然最容易收集到、但也最具迷惑性。

因此,为了帮助我们更精准的定义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提供一些思路

避免全盘相信信息源并依赖其做决策

观察和表达不是我们决策的依据,而仅仅只是信息源

在收集信息时,尽可能的减少干扰

例如,在观察时,避免代入自己的立场和情绪;在问卷设计和访谈时,避免有诱导的问题(例如,这个功能做出来你们会使用吗?)

收集到信息源后,用5W持续对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例如客户说,我想要一个学员导入的功能。那么,我们就会问为什么需要学员导入的功能?现有的单个学员录入无法解决问题吗?再根据客户的回答持续询问,直至找到最终问题的本质。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里我们小小延伸一下:

其本质就是期望-现实=差距(问题),当现实与期望的状况有一定落差之后就会产生问题。

那么,找到问题的本质也就等于我们要先分别明确期望的状况和现实的状况。

现实的状况可以根据现有的一些事实和数据进行收集,而期望源于内心、难于挖掘,所以最终第二部分的难点就落在我们要找到利益相关人真正的心理期望是什么。

三、提出解决方案

当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之后,就需要提出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了。在提出新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绝大部分问题并不是完全无解的新问题,而是正在或已经以某种方式被解决。

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我们提出的新方案并不是完全从0开始被接受,而是建立在用户以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上。

这里我们借用前产品副总裁和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的一个公式:

用户价值 = (新体验-旧体验) – 替换成本。

俞军定义的做产品,就是在以用「创造新价值」为工具,打破旧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的过程。

而在对产品价值的评估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新体验和旧体验的差别,忽略了替换成本。

就拿我自己以前的一段报名小程序创业经历为例,当时是在2017年,微信小程序风口兴起。当时,大多数的羽毛球俱乐部已经从QQ群转到了微信群,以微信群跟帖报名为主,打球结束之后再统一进行群收款,也有小部分俱乐部在使用app报名。

当时,我们就认为在微信生态中,做一款用完即走的报名小程序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对于羽毛球俱乐部的群主而言,在活动开始前群主就可以提前统计人数方便预定场地,同时也能够提前预收报名费,大大地提升了群主的管理效率、减轻了群主的工作。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惨痛,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替换成本。

从群主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群主本身是乐于使用这样的工具的,确实能够在俱乐部管理上为他们减轻了很多工作。但是,大部分的群员都是相对较为抵触的。

抵触的原因就是替换成本太高。

羽毛球本身是一项全民健身型的运动,长期坚持打球的爱好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处于40-60岁之间。在我们推广的过程中,他们有一些人微信没有升级、没法使用小程序,有一些人不知道在哪里找小程序的入口,首先就需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硬性问题。

其次,原来群员只需要在群里艾特群主或者自己跟帖报名,现在则需要先找到小程序-点击打开-报名,从步骤上是多了2步。当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类似于微信步数那样的个人数据排行榜来吸引群员使用小程序报名,但确实也难以避免最高频的场景需要更多步骤的问题。

因此,当群主把报名小程序推广给群员时,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也就慢慢放弃了使用小程序来进行报名管理。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不能总站在产品方的角度思考,而是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能够远远cover住旧体验和替换成本的新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

最后,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看作是一款产品(或者说作品),作为自己人生的产品经理,在这款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我们会遇到源源不断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探索出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型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思维模型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但多一种思维,也就多了一种解决的选项。

希望本次分享的产品思维能够帮助大家在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一些思路和选择。

引用内容:

邱岳《产品训练营课程》

俞军《俞军产品方法论

谢春霖《看透问题的本质》https://zhuanlan.zhihu.com/p/43362776

业界动态

如何进行精准营销?如何才能找到目标客户?

2021-5-16 9:07:56

业界动态

泡泡玛特开始飘了?

2021-5-16 9:37: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