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熟悉的读者可能会知道,我公众号里的产品理论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产品三角形「用户-技术-商业」来的,这也是这套产品方法论的核心。最开始的文章多集中在用户端,后来到了技术端,但刚刚开了个头,还有许多问题没展开研究。

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今天的文章临时跑个题,我们聊一聊「增长」,这个位于用户和商业交叉处的话题。

因为增长是我这两年的工作方向,我最近正好在做一些反思,梳理于此。

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01、我与增长

在两三年前,我在首汽GoFun工作的后半段,我注意到增长这个领域在快速发展,那时读了几本入门书籍,给团队的同学做了分享,但并未深入。

后来,我才认识到,共享汽车这个产品形态,其实是非常需要做用户增长的。

  • 首先,它是一个市场早期产品,需要增长来大规模获客、教育市场
  • 其次,它是一个中高频的场景,有进一步提频的空间
  • 最后,作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行业,线下的部分非常需要线上的增长助力

但在当时,由于我的无知,GoFun在增长方面没有做出太大的成绩。

从首汽GoFun出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去成熟的公司学学增长。

一开始,我还有点排斥,我一个正统C端出身的产品,怎么干起了兼运营、兼BI、兼设计、兼策略的杂活儿。

后来发现,这个岗位很适合我。

因为,增长产品经理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我恰恰是最符合条件的。

在过去8年中,我做过C端、B端、数据、IOT各种不同的产品,在大公司打过工、在小公司带过团队、也独自创过业。

从没想过,这些乱七八糟的经历,能如此集中的应用在一份工作中。

这就是我和增长的缘分。

02、增长的发展史

增长为什么兴起?它又改变了什么?

这件事情要从互联网的本质开始说起。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说过,互联网对产品的本质影响,是「一次性交易」到「持续连接」范式的转移。

在「一次性交易」范式下,一个产品的典型交付过程如下:

  • 在开始销售之前,企业需要先把产品造出来,也就是完成「1>技术凝结」的动作;
  • 在用户购买产品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企业完成了「2>商业价值获取」的动作;
  • 在用户把产品拿到家里,再独立地进行「3>用户价值获取」这个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用户的连接仅仅在购买环节,是一次性的连接。

所以在传统时代,企业的任务就只有两个:「将产品造出来」+「将产品卖出出」,「产品」和「营销」是企业的两大核心职能。

在「持续连接」范式下,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典型交付过程变成了:

  • 企业研发一个1.0版本,即完成了一部分「1>技术凝结」的动作;
  • 用户获得产品(一般是免费下载),使用产品,开始进行「3>用户价值获取」
  • 企业持续升级产品,继续进行「1>技术凝结」动作
  • 用户持续使用升级后的功能,继续进行「3> 用户价值获取」动作
  • 在某些节点,用户产生商业化行为,企业完成「2> 商业价值获取」

这个过程很不一样,产品与用户、技术、商业三者都在发生持续连接,而用户的产品获取,只是这一切的开始。

因此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用户持续地使用产品、持续地创造商业价值,变得非常重要,于是运营迅速崛起,并部分取代了营销,企业的核心职能变成了「产品」、「运营」。

我们知道,商业模式 = 价值创造 + 价值传递 + 价值获取,而运营的核心目的,就是持续进行「价值传递」。

最近几年,无论是锤子手机还是小蓝车,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运营,而不是产品,更加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这是因为,当一个行业逐渐成熟时,一般会遵从技术主导->产品主导->运营主导的转变。

2015年至今的移动互联网,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

在这个时候,硅谷的肖恩·埃利斯发明了增长黑客这一概念。

它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三:

  • 全生命周期化:AARRR模型覆盖了从用户获取到产生收入最后再裂变传播的全周期,LTV的概念也因此火了一把/li>
  • 数据科学化:为不同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北极星指标,并通过指标拆解+AB实验,不断迭代地进行科学增长
  • 产品技术化:用技术手段或构建产品特性来进行增长,打造持续增长的引擎

2018年,增长黑客的理念开始传至国内,并与国内互联网行业进行碰撞、融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增长产品+增长运营」。

与运营主要服务于「价值传递」不同,增长的核心目的从「价值传递」,逐渐延展到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也就是产品和商业的部分。

所以,产品经理也要负责增长,分化出了增长产品经理的岗位;管理层也要负责增长,因为商业模式主要是老板们制定的。

这就是互联网从营销到运营,再从运营到增长的发展史。

03、增长的层级

我把增长分为五级:

  • 一级:营销增长,确立定位,打造品牌,持续传播
  • 二级:渠道增长,找到流量洼地,攫取流量红利
  • 三级:运营增长,针对站内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
  • 四级:产品增长,基于现有产品增加独立的增长型功能,或创造新的增长型产品
  • 五级:模式增长,设计商业模式,构建增长飞轮

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所有的增长的手段、玩法、套路,都可以分到这五级中。越高级的模式,一般和产品结合的更紧密,需要协调和调动的资源更多,实现难度也更大。

可以看出,一级和二级是市场的范围,二级和三级是运营的范围,三级和四级是产品的范围,四到五级是战略的范围。

而现代的增长理念,就是打破市场、运营、产品、战略的藩篱,做到全盘统筹、以点带面地实现增长。

正如许多同行们所说:增长是个一把手工程。

在五级增长中,增长产品经理是一个关键的、承上启下的角色,他既需要懂市场、懂运营,能快速地抓住机会,也需要承接全公司的增长战略,实现长效的增长,并在中间构建出产品化的增长能力,形成壁垒,所以才要求这个岗位人选具有综合能力。

下面我们分别谈谈五级增长的重点,以及增长产品经理在其中的作用。

(1) 一级:营销增长

这里的营销是狭义的品牌传播部分,包括确立市场定位、打造品牌声浪、传播产品价值,不包括渠道销售,也不包括定价(因为基本都是免费下载)。

这一块儿主要靠市场部,产品经理能做的东西不多,但也有一些,比如:

  • 打造有话题感的功能,提供传播素材,例如和其它产品的联名会员
  • 用技术手段支持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实现品效合一,例如刷屏H5

(2) 二级:渠道增长

互联网产品的渠道主要包括自然流量、应用商店、预装、效果广告投放、老带新等等。

在渠道市场,基本每几年就有一波流量红利出现,如前几年的小程序、私域流量,再到现在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在红利期,渠道的获客成本是远远低于大盘的。

产品经理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辅助工具,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拿到这波红利。例如开发短视频内容中台,以支撑市场和运营同学更快、更专业地制作内容、分发内容,从而获取流量。

产品经理的另一个工作,是创造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让零散的长尾流量能汇聚起来,例如已经普遍应用的拉新裂变,以及这几年火热的基于群和小程序的多级分销。

(3) 三级:运营增长

这里的运营增长是指,在产品内部对用户进行促活、提频、转化、召回等动作,可统称为精细化运营。

这里介绍一个我很喜欢的理论——ELTV增长模型,这是由杨瀚清在《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一书中提出的。

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所谓的ELTV(Estimated Life Time Value),就是预估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这是一个商业价值。随着时间的行进,一个新用户对平台贡献的商业价值会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用户流失。

用户的生命周期中会有许多行为,有一些非常关键的行为,在完成这些行为之后,用户会显著感知到产品的价值,并提高自己的LTV曲线,这些行动称为HVA(High Value Action)。

在用户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个HVA,在增长理论中又称为Aha Moment。

我们做精细化运营的关键,就是:

通过有效抓手激励用户完成HVA,实现ELTV最大化。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中,其实隐含着4项不简单的工作:

  • 通过对LTV/留存率/转化率的影响因子分析,找到这些HVA,并进一步拆分HVA,用杨瀚清的话说就是:打碎用户的决策链
  • 找到能有效激励用户完成HVA的运营抓手,刺激用户完成HVA,如主业优惠券、补贴、付费体验等等
  • 通过用户画像的描绘,预测用户对运营激励的敏感度
  • 用最小的激励成本,千人千面地进行运营抓手投放,以最大化地提升ELTV

这4项工作中的2、3、4都是需要产品功能来实现的,整个过程要求很强的策略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4) 四级:产品增长

严格上来说,产品增长已经涉及到创造用户价值,与C端产品经理的职责产生了重叠。

为了区别,我们这里说的增长产品限定在基于主产品上扩充的功能,或基于主产品分化出的新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增长。

这种基于产品功能的增长方式,从小到大可以分为3个层级:

  • 基于现有场景,构建新的玩法,如微信的红包、拍一拍,许多APP的游戏化设计
  • 扩展新的场景,提升留存或转化,如脉脉的匿名社区,淘宝的直播,许多工具类产品的内容化
  • 分化出的独立产品,如滴滴分化出花小猪,许多APP基于网赚模式推出的极速版

相比精细化运营来说,产品增长需要产品经理有更强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5) 五级:模式增长

这是最高级、也是最难的增长方法:基于商业模式构建增长飞轮。

最著名的一个,当属贝佐斯当年在餐巾纸上画的增长飞轮,他基于此构建了整个亚马逊的商业帝国。

我眼中的用户增长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一切指数级增长的背后,都一定存在一个正反馈环(增强回路),也就是这里说的增长飞轮。

我们熟知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平台模式、双边市场,都是正反馈环中的一种。

模式增长的核心就是:

创造一个良性的正反馈环,并消除这个正反馈环上的所有限制因素。

贝壳内部有句话叫做「促进行业正循环」,其实也是一种利用正反馈环做增长的思想。

以其中最著名的经纪人合作网络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为例,它包含了这4个正反馈环:

  1. 经纪人与房源之间的正反馈环:越多的经纪人加入,越可以维系更多的业主,拿到更多房源,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经纪人加入
  2. 经纪人与客户之间的正反馈环:经纪人越多越专业,越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反过来又吸引更多专业经纪人加入
  3. 房源与客户之间的正反馈环:越多房源挂在贝壳,越多的客户愿意上贝壳,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房源
  4. 经纪人之间的正反馈环:越多的经纪人加入,多边合作的机会就越多,越容易促成交易,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经纪人

因此,ACN具备强大的网络效应,构建了贝壳的竞争壁垒。

拥有强劲增长动力的公司,也许不擅长于一二三四级增长,但一定擅长第五级增长,贝壳就是如此。

业界动态

如何建立品牌基因,在线教育给你支招

2021-5-24 9:41:14

业界动态

如何打造一个搞垮公司的产品?

2021-5-24 11:00: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