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资源没人脉的金融专业的苦你不懂,毕业后的爬坑指南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这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张磊

没资源没人脉的金融专业的苦你不懂,毕业后的爬坑指南

工作半年毅然从地产公司投资岗辞职,调整大半个月,集中面试2个月,终于在“金三银四”的最后一天拿到知名互联网券商产品运营的offer。回头想想,踩了很多坑,也差点掉到了一个大坑里。因此,给空白投稿这篇文章的目的,既是及时复盘、反思的需要,也是希望从自己个人的经历里,能够归纳出一些共性让一些涉世未深的pointer少走弯路。

01、我为什么会走上数据分析之路

教育基本面:理工本科+财经院校金融硕士。

性格基本面:“红蓝”性格(冲动、激情+研究型、沉稳),人群里偏内敛。

特质:思维略跳跃,想法天马行空,爱扯淡;5年以上股票投资交易经验,爱研究,爱分享,喜欢挖掘投资机会。

毕业前的探索:一心想做券商行研,实习受挫等;认清现实,秋招在银行柜员/地产投资岗选择了后者;报考过CPA、公务员、选调等,之后放弃;尝试过转型量化,经量化大佬劝退,找到码农方向;结合自身条件,理工+商业背景,选择数据分析作为职业方向;想在毕业半年内转型。

转型的原因:差异化竞争,做传统金融毫无优势,去互联网行业背景尚可。

02、我对数据分析,职场的误区

2020年8月,如期毕业后顺利入职,遇到了一位专业、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导师)。3个月,逐渐熟悉业务,但随着对业务的理解,意识到地产投资(勾地)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洞察、政府产业、政绩的洞察,讲故事的能力,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复杂的人。再者,觉得岗位的数据太零碎,公司对数据重视程度不够,数据体系不完善,一心想出去看。其次,出于对公司发家史的挖掘,对体制、流程、文化等的不认可,内心愈发矛盾,也想尽早跳脱出这种状态。

带着对数据分析的一丝执念,11月中旬第一次向领导说明了离职的意向,但领导以支持部门工作为由,让下月再提。

12月中旬,周末再次和领导说明了离职的意向。周二下午,领导找我聊了一下,问了我几个问题:

  1. 有没有找到下家;
  2. 转行身边有没有内推资源,身边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3. 有没有一个靠谱的人能够带你?

我都没有给出一个很确切的答案,但是态度依然比较笃定,说自己有方向,剩下的就是3个月执行+迭代面试的过程。聊完之后,听懂了领导的提醒和暗示,反而也有点迷茫了,周五下班找了一位有经验的前辈聊了下,被前辈痛骂了一顿,意识到行为太过冒进,于是周末又和领导发消息表示会继续跟着领导多干几年。

事后,我有思考这样一个选择:

A.是继续跟着领导(导师)继续干地产投资,业余学习数据分析?

B.还是强行硬转去互联网等数据体系等完善的公司做数据分析?

直到转正答辩当天,领导当着hr的面提了这么一句:“也曾动摇过,依然选择了留下来”。我突然意识到我领导在警示我不要再轻易提离职了,彼此的信任基础其实早已崩塌。我意识到不应该押宝到领导身上,有他在只是短期内还可以呆,但长期而言,体制的繁琐、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价值观的不认同才是我想走的真正原因。所以,带着晚走不如早走的想法,在找空白咨询完简历等事宜后,尽管已然提前转正,还是毅然选择了辞职让自己迅速出来投递面试迭代。两周内迅速办完交接、离职手续,农历新年前“开心”、“利落”的处理完,同步改简历等动作。

03、裸辞后对数据分析,职场的再认识

3.1 在面试中受挫

春节过后,迅速回到了深圳。花了两周时间,陆续改好了简历,刷了题。一开始在boss直聘、猎聘等网站只怼券商和互联网大厂,结果毫无回应。

第二周迅速调整策略,互联网、银行保险、房地产数据分析同步投,依然无回应。之后大中小公司同步投,终于在周四来了一个数据运营的面试机会。随后保持平均每周1-2个面试的频率。

面试3次不断被挑战工作半年就离职且反馈都不佳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裸辞这一次真的是走急了。随着对数据分析的了解进一步加深,突然对996、未来的35岁危机开始担忧,担心自己无法进大平台,最后在小公司/外包公司挣扎。由于每天就是呆在家里,投简历、刷题、看书、看知识点等,没有了周末假期的概念,与人群脱离,背着家里辞了职,开始后悔裸辞,因焦虑频繁打开各种简历网站,不断降低择业预期。

3.2 在面试中成长

意识到自己因为过度焦虑之后,我开始调整心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争取当下最好的结果。承认自己只是走的稍冒进,就像买股票一样,选股能力没问题,但是择时能力稍差了一点。

从拿到的面试机会来看,简历关基本ok,因为也拿到过大公司的面试机会。我意识到更多的是缺少面试的机会,在面试官面前呈现自己的机会。于是积极寻找内推渠道,也找了PDD的直系师兄了解大厂要求,知道冰冷的事实后不再执着于大厂;找转行的朋友聊天寻找信心,找朋友约饭回到人群中,参加pointer聚会从组织中找力量。

清明假期贯彻空白女侠的“人生失意须尽欢”的理念,与朋友约饭、玩剧本杀、爬山,反倒交到了挖数据分析师的猎头朋友,也有了更多投递的渠道。

4月中旬的一周面完三家终面,口头offer被鸽,三家全凉。虽然失落,但迅速调整,继续面试看书、看空白知乎写过的文章、参加空白的直播分享,从pointer投稿的文章中找共性、可借鉴之处。也愈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更聚焦,直接拒掉一些面试机会。

转机:在脉脉app数据分析圈子挂简历(不是广告(*/ω\*)),找内推;对评论区的人逐一加好友私聊。精心准备,一周内过四面,每一次都带着之前的作品、不断修改的面试准备、简历,4月最后一天拿到满意的offer(当天晚上和朋友在海底捞约饭,回来开心得找不到原来的座位,最后愉快的买单O(∩_∩)O哈哈~)。

3.3 对数据分析、好岗位的再认识

此前执着于数据分析,但在内推的时候没找到数据分析的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投递了;由于炒股多年的缘故,加之在小数点的用户画像课程等对于产品、运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在知乎上突击对运营知识的补充,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搜集行业岗位等的知识,上手把公司app、同行两家app全部比对总结。运气+精心准备+前期大量试错调整+长期积累的对投资的敏感+现场表现等原因,最终拿到满意的offer,还算满意的薪资。

幸运的是自己没有执着于数据分析,因为在几次听完空白女侠的直播后,开始对这个岗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个能迅速产生大量供给、但需求却增长有限的岗位,必然会陷入这样一种内卷的局面。需求有限,供给源源不断,科班、培训班、甚至自学通通有机会入场。一个好的岗位必然是被严格控制供给,比方说护士、医生,经验不断能积累,行业变化缓慢,你肯定没有听说过哪个人自学成为医生、护士的。一个有壁垒的行业对于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是舒服的,薪资待遇也是能够持续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

所以我开始理解空白所说的,现在只有结构性的机会,不要轻易转行,把数据分析的技能作为加分项,去改造传统行业/岗位,反而容易把事情做出亮点。而数据分析往产品等方向转型也是此道理,这些岗位不容易量产,至少说不会卷的那么厉害。

04、能给大家的借鉴

谈数据分析不是我的强项,但甄选出高信息质量的文章,谈一谈认知与执行还是ok的。差异化地输出自己爬坑的经历,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以自己亲身的感悟给予大家一点思考和启发,本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下是自己总结的十一条建议:

1、迷茫、看不清的时候,不要试图只从同龄人获取答案。找大你5岁以上的师兄师姐、长辈聊,这些人和你条件基本面相似,很可能走过你曾经的坑。如果身边没有,不妨直接去知乎付费咨询,花钱买别人的经验少走弯路是一件很赚的事情。看不清的事情要多做研究,少做决策,这里和投资中的道理一样,提高每一次决策的胜率。人生、职业是长跑,少犯错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2、要听得进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当初想裸辞的时候,倔得谁都拦不住。回头看能够直言不讳,批评你,劝你三思、教你做大概率事情的都是为你的人生着想的人,突然对这些人非常感激。

3、越是心态差,越不要封闭自己。尽管当时已经储备了足够半年的现金流,但更多的是心态上的焦虑。长期一个人呆着,背着家里把工作辞了,缺乏好的面试体验,得不到正向反馈,意志会日渐消沉。想通后我放平了心态,偶尔和家里打电话唠唠家常,找朋友唠嗑,找转行的朋友获取经验和信心,因为住在前司附近还常和前同事一起约饭。在参加pointer之夜前也曾想过没有工作跑去会不会很丢脸,后来放下包袱,本着学习放松的姿态反而收获满满。

4、对自己诚实。其实我对数据分析也谈不上多么喜欢,但是对于投资是真爱。之所以选数据分析其实也是了解自己做传统金融毫无优势,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救行为。从地产投资跳出来是对老东家发家史的挖掘,对平台的担心等原因。白天忙着投简历、准备面试,但晚上睡前读《价值》心潮澎湃,带着满足与充实入睡。

5、不要依附于你的领导。也曾想过跟着领导多干几年,团队氛围也尚可;但意识到核心问题是体制和平台,长期待下去消磨激情。所以放弃了押宝在领导身上的想法,毅然离开。最近得到消息,原领导这几天已离职。所以,职场上唯有修炼自己,提升技能才是核心。但碰到一个好的领导、团队,短期多呆一下,走稳妥一点比冒进主义更适用于大多数人。

6、差异化竞争。坦白说,我之所以想做数据分析,确实有羡慕互联网行业高收入的因素。但了解投递一圈之后发现,依然低端、基础的岗位居多。所以在这种结构性机会的情况下,是选择A.在原有行业用数据分析的技能作为你的亮点?还是B.把跳脱出来硬转和科班出身的学生比硬技能和软技能?如果让我重新选的话,我一定会选A,掌握足够多的技能后再渐进的投互联网的数据分析。同时,在辞掉工作以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可以改造自己的工作,能给工作带来更多亮点。如果综合考虑年龄、工作年限、城市等因素,选A可能更适用于大多数人。

7、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遇到周期性。此前,我一直在抽象的想问题,比方说因为房地产行业融资收紧等原因,自己一直在看空行业。但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样,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财富分化,老百姓的需求不足是必然。大环境的下行,实际上就是绝大多数行业下行的加总。因此,要抓住行业、岗位的风口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学会沉淀、前瞻性的思考,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牢牢抓住。

8、克服又肝又躺的想法。择业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但到答题的时候一拍大腿,这tm是道单选题啊。别担心还有个D选项:以上均不符合。所以肝的时候不要想着躺,躺着的时候不要想着肝,多拧巴呀(此句引用某大V)。

9、毕业前在职业方向上做加法,毕业后在选择上做减法,在执行力上做加法。毕业前做加法的意义在于多尝试,找到喜欢的方向;毕业后做减法的意义在于人的时间精力等都有限。正如梁启超所言,“书宜读杂,业宜精专”。

10、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我知道自己从小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小孩,经常后知后觉,甚至有点钝、有点木。但所幸一直喜欢读书,喜欢思考。高考前两天,别人都在复习,我在阅览室看《萌芽》、《人民文学》,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大一大二,常泡在图书馆,看遍古龙的武侠小说,看完余华、路遥的小说,因2015年入股市埋下对金融的兴趣;大三下异想天开,决定从机械跨考金融;随后摸爬滚打,得偿所愿。人生有三重境界:你爸是个普通人,你是个普通人,你孩子是个普通人。虽然认清并接受自己有点难,但接受以后幸福感会很强。认清能力边界的意义在于不苛求远在能力圈之外的东西,而在于做一事儿,成一事儿。

11、向上依然是职场、人生的主旋律。“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别人的剧本你羡慕不来,唯有的是演好自己的剧本。虽然“丧”、“躺平”充斥网络,但每一代人其实都活得并不容易。多读史,例如《明朝那些事儿》,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周期里,就容易摆正自己的心态了。市场上永远都会有结构性的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蛰伏、等待,保持耐心、保持平常心。无论贫穷富贵,歌照唱、舞照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剩下的就是等风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牢牢抓住。风消逝的时候,降低预期,继续学习、继续。

最后

表白一下小数点。加入Point这样一个纯粹的组织并成为Pointers中的一员是一种幸运,借用一句俗语,“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希望这份纯粹能够一直在这里传递下去。

业界动态

解构腾讯TAPD:系统设计全流程解构

2021-6-21 16:09:34

业界动态

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架构的设计!

2021-6-21 16:45: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