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爆红背后的“社死”营销

为什么消费者会沉迷其中,且乐此不疲呢?“社死”营销走红,充分体现Z世代对「体验经济」的青睐。

蜜雪冰城爆红背后的“社死”营销

01、品牌形象的二次传播

相信大家近来都被蜜雪冰城的广告歌《蜜雪冰城甜蜜蜜》“魔音穿脑”了,除了各式的“玩梗”改编,部分蜜雪冰城线下门店甚至推出了到店唱歌免费得饮料的活动。“造梗”营销和“社死”营销,似乎已经成为被商家和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手段,究其火爆的核心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如今的营销费用太贵了,如果营销活动不能引发二次创作,那大多数商家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做一次现象级的规模投放。二是Z世代年轻人希望有一个契机,一个由头,用额外“刺激”的方式感受周遭,甚至想体验“羞耻感”,或者称之体验角色扮演的一种体系。

我们先从“造梗”营销来说,它本身是极好的营销传播方式。“梗”到底是什么?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高质量创作元素,这在B站上有较多的体现。比如“葛老师的蓝猫”,“奥特曼之光”,“金坷垃化肥”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梗”。这些“梗”开始传播后,让原本普通的内容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懂得这些“梗”的人,在接收到传播信号后,会产生会心一笑的情绪感受。这些层出不穷的“梗”,只有在触动人们的心弦,带来明确的感情波动后,才能称为广义上火爆的“梗”。

而品牌们似乎也看到“梗”的特性,将其用在宣传上,即主动将品牌的弱点展示给消费者,主动“露丑”,输出“笑料”,继而吸引消费者凑热闹的心智,对品牌进行二次“搞笑”形象的自愿传播,这也就达到了品牌看似另类的现象级传播效果。

02、短期记忆与品牌形象的长期建设

我在最新一期山顶TALK讲到,“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会高估短期的感受记忆,而往往会长期留存一个品牌形象。”所以很长时间后,你会忘记《蜜雪冰城甜蜜蜜》带来的土萌感受,而留下“喝杯东西到蜜雪冰城”的品牌形象触点。

同样的道理,2020年巴黎世家七夕限定款——“我爱你,他爱我,我爱我”系列包包,以及那一组土味广告,未必不是“造梗”营销的一套体系和它的话语方式。所以内容不止针对终端消费者,而是同时兼顾创作者在其中的内容诉求,为大号、网红、自媒体平台提供有效的“弹药”。没有热点,就造一个笑料给你看,很大程度上这就是“造梗”营销的特点,需要的是这个企业的创始人足够清楚这套逻辑的运行方式,并且具备足够强的意志力,毕竟每个品牌都希望自己是“高大上”的状态。放下身段扮小丑,这是一种为用户牺牲形象的智慧。

03、“社死”营销下的用户心智

再看“社死”营销的体系。在这些年来,在很多线下店一直都在经营这套玩法,比如食客在情人节当天,去西贝筱面村门店和伴侣“接吻”,就可以拿到折扣优惠。还有一些超市,在门前放一个道具架子,身材姣好的女生只要顺利地“穿”过这个架子,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

为什么这些乍看之下让人分分钟“社死”的营销会让消费者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呢?很多人其实具备一定的表演型和表现型的人格,希望他人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注,而“社死”营销在这个环节中,就构成了一个“cosplay场”。参与者可以有由头去扮演“出位”的人,同时他能够享受被人关注的快感,以及对于物品的获得感。而将这一刻拍下来,去朋友圈“晒”,貌似“社死”,实则乐在其中。

回想一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不乏有些专门扮小丑的人,他们特别愿意用出丑的方式博得大家的轰然大笑,这些人往往是群体里的活跃份子,甚至是一些小圈子里的KOC。在成人的世界,还能够有一个由头去扮丑,让某件事情有了被传播的可能,未必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甲之甘霖,乙之砒霜。同一件事情,你的看法和旁人的看法,必然存在差异。不妨多思考各类人群之中相对比较小众和特别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对于传播有着明确的帮助,可以试着把它加入到我们的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的链路中,也许会给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业界动态

主播冲刺GMV,全靠iPhone和茅台?

2021-6-26 19:08:48

业界动态

UE是什么意思?

2021-6-26 23:32: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