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认知的三个层级与思考

本文主要要讲的是关于产品的相关认知,也许它是广义的,也许只是狭义的。市面上有很多讲产品思考和产品方法论的,我之前也有写过相关的文章,但是这篇可能会有点特殊,更多是自己的碎碎念。

产品认知的三个层级与思考

关于产品

首先,如果我们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当然会无时无刻的问自己一个问题“产品的价值是什么?”

产品的价值分为“做产品的人”和“真实可用的产品”,而“真实可用的产品”也分为“软件产品”和“实物产品”,甚至自我也是一款产品,用户在用一款产品的时候,如果有用则会继续用,不好用则会抛弃掉。

而做产品的人,可能是产品经理,也可能是架构师,也可能是开发等等,每个人各司其职,也在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在编程的语言中,有一句总结叫“万物皆对象”,而在产品的语言中,应该也是有一句叫“万物皆产品”。

产品当然要产生价值,一个杯子要有能喝到水的价值,一个汽车要有快速到达地点的价值,一个人要有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等等。

所以一个产品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产生价值。

产品的认知

开头我引用了认知的三个层级,上面我简单描述了我对产品的一些思考,那么如何把思考和认知连接起来呢?

第一层认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过去我是从事互联网运营的,机缘巧合做到了产品,当时候有个大佬带我转行,很耐心的教导我产品的核心理念和基础知识,我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很笨,啥也不懂,经常做多错多。但是他也没有很不耐烦,反而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梳理”。

当时候感动的一塌糊涂,也是因为他的指导,让我触摸到了产品的大门。

对于新人可能做了一小段时间后,发现产品好像主要是做“画原型、写需求”的工作,因为自己在使用每一款产品时,无非都是一些页面元素和跳转逻辑,只要确保使用闭环即可。

于是那时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认知层级里面打转,认为原型画好看点,逻辑画圆满点就满足做“产品”的要求了。

甚至还有点狂妄自大,嗨!没啥大不了的,就是画画图而已,谁不会呢?

直到后来被人啪啪打脸,才开始重新去了解产品,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很多牛逼的产品经理,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好的产品经理,这中间相差了什么?

于是我开始进入产品认知的第二个层级——

第二层认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在第二层的我,再也不敢狂妄自大了,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去从远处看到的山,它仅仅只是轮廓,于是我以为这座山也就那样,直到靠近这座山时,才发现原来我那么渺小。

正如这个世界,它丰富多彩,有一棵棵树,也有一朵朵花,还有一片片叶子。

但是更加让人着迷的是,这个世界竟然每一片叶子都蕴藏着一个世界,正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人探查好久。

这个世界大到如宇宙,小到每个细胞可能都不相同,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纷繁复杂。

这时候的感受就和当时接触到产品第二层认知是一致的。

当我们把产品的知识铺开,它需要我们了解需求、用户、场景、数据、技术等等等等。

再把镜头聚焦到每个点上,需求还有需求挖掘、分析、抽象等等;用户也有画像、分析、研究等等;每个细节都有无穷的内容可以挖掘,可以去探究。

那时候发现牛逼和不牛逼也许就差在这些微观世界上。

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教张小龙做产品呢,说什么语音不加进度条,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需求,乍一看还挺合理的,但是细细思考,人家是经过整个链条思考的,从战略到用户和场景,必然是有其道理的。

就拿“语音不加进度条”来说,我思考的结论可能是“也许是让人专注于文字而非语音,假设让语音的聆听更方便了,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会通过语音来发送消息,反而丢失产品本身想要带给用户的便捷?毕竟文字我只需要看一眼就懂了,而听语言我需要点一下,然后放到耳朵听60秒,更何况有语音的拖拽也未必方便呢,你要很精准的知道你要播放的进度在哪里…”

所以有时候不方便也是产品的设计逻辑之一。

上面那句话也许很多人都会思考,但是其中拥有挺多产品思考的内核的,如战略到用户、场景,甚至还需要思考技术实现的内容,只不过我没描写出来而已。

关于第二层认知,也许四个字可以总结,则是之前一直说的“知识体系”,产品这个领域,它肯定是有其知识体系的,一层又一层,枝繁叶茂。

那接下来我要尝试描写一下,产品认知的最后一层——

第三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到这里就很抽象了,在这一层可能还要继续摸索很久,甚至我理解的就是错的,不过能从第二层跳出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认为第三层是看透了产品的本质,这时候要回归到产品的初心,则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价值”。

道理要结合实践,比方说,我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啊?是因为我要了解用户需求的核心是什么,我才能通过软件的方式去解决他的需求,是产品对用户有价值。

还有呢,我为什么要做用户分层啊,也是要考虑把产品对每个用户群体的价值最大化。

那从战略层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款产品呢,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切中了人的痛点,能满足到一部分人的需求,给这部分人产生价值。

这是产品诞生,甚至要怎么做的原因!

抛开产品的所有方法论,所有都是为了这个本真,即“价值”。

也许我们还在继续探究这些方法论,按照需求分析的框架、用户分析的框架去实践相关的内容,但是做这些内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了解了产品价值后,我们可能就不会局限于做用户、需求、数据的分析了,我们也许能挖掘出更多内容出来,甚至我们可以不按照套路出牌,就好像乔布斯一样“嘿!我并不觉得用户了解自己需求,我要创造需求,因为我产品的价值就是要颠覆你们过去的生活”。

我们只要拨开产品的一团又一团的迷雾,才能感受到这个层次的存在吧?

不过这一层更多代表我个人的思考,也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当然产品的微观依旧很重要,甚至依旧是重点,这里并不是黑白决策的,而是要探求共存。

万物皆产品,自己也是产品,而产品追求的是价值~

业界动态

数仓避坑:搞懂维度模型

2021-6-27 9:26:15

业界动态

掌握这些运营技巧,活动策划不用愁

2021-6-27 9:53: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