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保证产品业务茁壮成长?

最近甲骨文中国裁员,甲骨文中国被裁员工甚至走上街头去拉横幅维权,又一海外科技公司在华研发人员撤离。不少海外科技巨头可以在全世界其他地方能够规模扩张的模式,到了中国就遭遇水土不服,被残酷的竞争无情淘汰出局,不得不让人唏嘘。

产品经理如何保证产品业务茁壮成长?

对于一条产品业务能否最终落地来讲,其中的关键在于作为产品&业务的负责人,是否真正能够因地因时制宜,保持业务的强健活力,而不至于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PM定位

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浪潮接近尾声,市场上投资人已经很少投资和看好C端业务,B端逐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市场上产品从业者多为C端从业者,C端产品从业者特点多与功能、交互、体验打交道,变现由商业化部门负责。而主流的B端业务,产品本身即可变现,因此C端PM普遍缺少商业化和业务认知。

而B端产品经理相比C端更加接近商业本质,既要解决产品生产的问题,还要解决产品营销的问题,更加符合《产品经理第一本书》对产品经理能力的要求。目前市面上B端产品经理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B端产品经理从业者也多由之前C端业务转型过来,对B端产品经理范畴认知较浅。如果业务产品经理对业务和商业认知较浅,那么业务是无法有效推进和开展的。

因此想要在这个时代开展B端业务,首先就需要建立起新型的产品经理认知:产品经理既要解决产品生产(需求-方案-研发上线),还需要解决产品售卖和实施服务问题。产品工作范畴被拉伸,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也变得陡然上升,难怪哥乔斯称企业培养合格产品经理需要数年时间。B端产品即商品,首先能够可售卖和可交付,其次才是逐步版本迭代,这是需要与C端产品相比克服的认知差异。

组织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品经理认知与素质具备了,需要相应地资源来支持产品生产与营销的落地工作。常见公司组织形态有两种:共用资源和事业部。共用资源组织形态的好处在于利用已有组织能力,可以很快匹配出生产与落地资源加速落地,并且能够与已有业务协同。

但劣势在于共用资源,难以激发组织内部对新业务支持积极性和资源倾斜,导致需要投入很大力气在内部资源争取与赋能上。事业部组织形态的好处在于自成生态体系,所有资源独占,均为业务服务,有助于业务推动落地。但劣势也非常明显,成功与否较为依赖人治,选的职业经理人好,业务就能落地快速,如果否,则是灾难。另外就是事业部会导致山头问题,导致公司业务之间难以有效协同,互相扶持。

小乐帝之前工作经历中,既经历过独占业务事业部形式的组织,由于资源独占,生产落地产品非常快速,但也会意识到与其他部门协同较少,独立于公司战略规划之外,属于鸡肋型业务,没有任何收入,但又给公司描绘规模化变现希望。

后续由于负责新的产品方向,与事业部内部共用资源。新产品底子薄基数小,一度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基数小没有资源,没有资源基数难以做大,甚至没有资源支持修复线上问题。共用资源的阶段,所有人员和资源都会在主要出业绩的业务里打转,推动业务向前可谓举步维艰。

人员分工

创业公司早期,创始人就是产品经理,需要协调产品生产与产品营销,随着业务逐步发展需要不断拆分和固化角色。引入专业人才的价值在于可以抽出精力专注业务本身发展和规划,而专业人士去解决落地执行推进的问题。如果过于陷入细节,就会导致有苦劳没功劳,对业务线本身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并非是使业务茁壮成长最佳路径。

之前工作经历中不乏这样的同事,个人能力超强,一个人能够扛得住十几个客户售前、实施、运维工作,早出晚归每天如此,最终导致家庭矛盾,无奈离职。当时的问题主要在于工作量明显超出一个人能负担的情况,这位同事不善表达,管理层也没有主动去解决问题,此同事离职后,并未得到应有的正面评价,职场终归认功劳不认苦劳。

当发现力有不逮需要招募人员分担工作时,最佳实践应该是主动争取招聘资源,而非将自己陷入线性的执行工作中,方向和节奏问题是更加根本和决定性的。

作者:小乐帝 ,文章来源:产品经理读书会。

本文由用户 @世界是个谜 转载发布。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业界动态

小红书新规上线:小红书的KOL们你们能挺住吗?

2019-5-12 23:31:07

业界动态

一个产品经理的“奥德赛之旅”

2019-5-12 23:54: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