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高级的公益

这句话几乎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评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小步慢跑前进的长线路程,需要情怀加持。

教育是最高级的公益

三尺讲台,师恩难忘。这样带情怀的行业,总需要些不一样的光彩。

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认为,一家企业,做强靠产品;做大靠运营,本质上是靠组织;做久要靠文化,不变的是文化,只有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才能支撑一个企业做强做久,它是业务持续成功的隐藏已知条件。

一个企业体量到一定程度,其自身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属性的存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会把“公益”这种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其发展的策略之一,放在教育行业,尤为突显。

如今,80%的教培机构都在做公益,各家都是如何做的?如何让教育公益做的更好?为何公益成为一个教育企业的标配?且听桃李一一分析。

01、民办教育进入普惠时代80%的教培机构都在做公益

民办教育,已经普遍进入公益时代。

今年5月14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落地,标志着民办教育走向进一步规范化,民办教育强监管时代。

条例发布不久后,新华社旗下《半月谈》发布评论,其中点明:“新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强调民办教育办学也要坚持公益性原则。”

同时,评论也为民办教育此后的社会身份下了定论:教育应公办为主,民办教育要坚持公益性原则。

大背景下,几乎80%的教培机构都在做公益。据不完全统计,教育企业参与公益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捐赠电脑、图书等提升“硬件设施”;二是输出师资等教育资源,带动当地师资水平提升;三是搭建在线教育公益平台,提供学习资源等。

新东方作为老牌教培机构,在公益领域的布局很早。据数据显示,新东方在捐建希望小学、设立奖助学金、支援灾区、培训农村教师、援助贫困女童就学等方面的投入累计已近4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新东方是首批注意到家庭教育公益的教培机构之一,在2008年就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巡讲团,深入各个城市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召开家庭教育峰会,累计举办讲座已超过10000场。

而另一个巨头好未来,则在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公益模式。2017年初,好未来公益基金会上线了“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主要为偏远地区整体提供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爱智康、爱棋道等品牌的教育资源,内容覆盖学前到高中全阶段,也包含老师用的教研资源,与学生用的学习资源,以线上远程教研教学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内容和软件应用。截至 2020 年末,“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已推广至全国18省52县,覆盖1431所学校,受益偏远地区师生超过21万人。

两家巨头之外,其余互联网教育机构,或是区域教培龙头,都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做出不同的公益尝试。

腾讯针对青少年人群,主办有“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与“腾讯青年行”两个项目。前者联合湾区标杆企业和机构等合作伙伴,融合科技与文化课程为主题做营地活动,为粤港澳三地等优秀青年领袖提供开阔视野,交流融合的平台;后者则联动了包含联合国、清华等在内的上百家企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质的精品活动和优质内容,助力青少年交流成长,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500万青少年用户。

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网易做出的探索也值得鉴赏。从成都七中发源,被网易发扬光大“一块屏”项目,以直播或者录制的方式,为超过300所乡镇学校、20万贫困学生孩子提供跨越教育沟通提供契机。而且,区别于传统的分数唯上论,网易有道以10亿元人民币公布了公益奖学金性质的“冠军计划”,围绕学业、品德、综合素质、特长等4个维度评选,为满足条件且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三学子提供大学学费,助力教育普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针对贫困地区整体教学资源、贫困学子个人经济援助等方面进行公益支持,培养地区教师也是一个恒久的公益教育母题。专注成人教育赛道的尚德教育,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模式,由尚德机构发起的“尚进生计划”通过“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由其发起的“尚进生计划”,使更多的乡村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整体提升贫困教师群体,并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树立一个学成归来报答家乡的梦想。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一类是战略型。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保持自身形象良好和减少企业活动对社会的损害,战略型社会责任则是主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

“赠人公益,手留余香”。无论哪一种类型,公益都是无往不利的践行方式,其推行效果与形式,都会在开展过程中或结束之后形成反馈,直接或间接地回赠企业。

02、如何让教育公益做的更好?三个方向:技术赋能、定点深耕、回归家乡

公益是有门槛的,公益所针对的问题在每个时代都是不一样的。

站在全球的视角来看,可能20世纪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以及疾病;但到了21世纪,公益在宏观层面开始维护我们这个地球村的健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微观层面则从仅仅是贫困人民覆盖到每一个人的健康。

而站在教育的视角来看,曾经的公益主要是通过捐款、支教这种方式解决农村教育难的问题,但慢慢我们发现曾经那些传统的手段并不能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均的致命问题。

如今的教育公益显然是要做块技术的“大蛋糕”,带动教育领域发展;显然也要做细分区域深耕,做公益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规模,而是是否全身心投入。

带着这样的思考角度,桃李财经总结了三个关键方向:技术赋能、定点深耕、走进家乡。或许能为教育公益做的更好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一个方向:技术赋能。

万物互联的当下,实现技术赋能公益教育,或许是打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普惠的关键。

以时兴的AI技术为例,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网校在2018年研发了一套“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帮助彝族孩子学习普通话。这套系统采取“彝汉双语+彝族风格图片+语音测评打分+学情自动复盘”的形式,通过深度融合语音识别、语音测评等技术,实时对孩子的发音进行智能评测和纠正,并且在迭代中走向其他民族。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普通话能力的提升,是“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来的契机,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AI技术之外,在线教育、直播技术,都是实现教育公平化的最佳助力。想要复,先修路,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借助互联网移植到教育领域,不仅是物理上的“通路”,更是交流上的“坦途”。

一个方向:定点深耕。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教育环境,在改变它糟粕的同时,也要融入当地。

前文曾提到过网易的“一块屏”公益项目。这个发源于成都七中,通过录播优质教师课程的方式,帮助周边缺乏师资力量乡镇学校的项目,有部分内容其实对于当地学生并不完全融合。比如,成都七中全英语教学环境,其实会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们无法融入。

而且,网课、直播这类对于乡镇的确相对“新鲜”的方式,如何能够以一种不破坏当地教育生态的方式介入,是公益行动执行中的大难题。如果不能让地区政府、学校管理层认识到网课等资源对于学校与学生的意义,所谓的公益也只能流于表面。

即使提供了线上的教育资源,但这部分资源怎么用,依旧是学校自身说了算,而且也对一些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提出了要求。

想要真切落地教育公益,必须定点深耕,与当地环境适配,在大刀阔斧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的同时,又要徐徐图之,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哪怕只搞定一个乡、一个县乃至一个镇,只要持续深入,都将成为燎原星火。

一个方向:回归家乡。

家乡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从中走出的每一个人,都曾是它的受益者。反哺家乡,不只是经济上的,更应该是精神和文化上的。

从河南走出的陈向东,在高途成立7周年发布了“高途课堂乡村教育扶持计划”,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向河南师范大学捐赠300万元成立“高途奖学金”。

同时,高途课堂郑州中心将升级为高途中原总部。未来,高途中原总部将立足郑州,充分吸收河南师范大学等中原地区高校的优秀人才,以及国内知名院校优秀的河南籍毕业生回郑发展。陈向东正带着帮助家乡更好发展的初心,搭建企业和家乡共同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回归家乡,或许是各家教培机构的好课题。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种压力与形式,而是站在“可能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家乡的情况”这一实际角度出发,教育公益需要赤脚站在这片土地上的。

因为对于受助方而言,很多时候的需求并非固定不变,如何提供对方需要的支持,这需要长期了解与持之以恒的对接与观察。于此同时,不同阶段受助方所需要的援助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教育事业想要落到实处,教育机构必须及时开展实地调研,多跟当地沟通需求,避免无效作为。

03、公益是每个教育企业的标配初心的灯塔、模式的力证、品牌的加固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同在蓝天下知识平等”,这样的宏大命题,需要以教育去承载。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教育甚至被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学有所教”被放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之首。

这样的社会要求,注定了教育机构不可能作为纯商业行为脱离出去,必须与公益属性相结合,这样让公益成为了教培行业的标配。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桃李认为公益之所以能成为“标配”,还源于以下三点关乎情怀与情理的事实。

公益是教育初心的灯塔。

它能让在市场中争夺的教育机构们不忘教育的本质初心,也能让学子们在人生路上不迷失方向。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每一次教育公益行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孩子们上一堂公益课,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每一次教育公益行动,都是为受助者展示更大的世界、更宽广的可能性,即使是处于闭塞环境里的孩子也能有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教育行业的初心,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一个既具有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又符合现代文明和素质要求的人,而不是以教育焦虑驱动的商业逐利行为。让教育企业回归公益属性,是追本溯源式的重光,也是让教育企业洗尽铅尘能走更远的关键。

公益是商业模式的检验标准。

一方面,强监管时代下,教育企业需要回归公益属性是大势所趋。结合企业自身优缺点和商业需要的基础上,教育公益怎么做、如何做,是对教育企业商业模式的极大考验。既需要做好商业与公益属性的平衡,又需要匹配自身商业模式与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实非易事。

另一方面,教育公益又是教育机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力的价值检测器。线上教育赛道扩张大战中,资本烧钱加持下,几乎每个在线教育企业的发展速度都是传统教培机构的十倍、百倍,这固然有互联网的加速力,但更多的是行业泡沫。

如今监管靴子落地,泡沫出清,教育机构商业模式的真正价值也将被市场看见,只有那些真正能纾解教育行业痛点、帮助改善国内教育环境的企业,才能作为社会补充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公益更是最好的品牌力加固。

在国内“达者兼济天下”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公益似乎一直是企业达到一定体量后必然会去做的事。

但实际上,公益行动或许是一次极好的品牌营销活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又能获得社会与消费者的认同。不可否认,公益营销已经成为品牌表达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Z世代渐成主力,结合着消费升级大背景,大众整体的消费观念已经从产品线消费转向情感与精神价值的消费,这要求企业在品牌上要注重社会价值的表达,公益行为正是品牌直观表达社会价值,与用户建立好感链接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育公益作为切切实实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之一,付诸行动的教育企业,显然在受助者当地乡镇、县市,乃至省级,都将获得足够的社会回报。让公益与教育相绑定,触动公众的情绪,才是教育机构最大的收获。

04、思考,教育,是最高级的公益

《礼记》也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行业本身是一个“慢”行业,没有坚持的情怀与奉献的价值观,这一行是做不长久的。

公益的任务,就是救人于水火之中。甚至,从大的意义上讲,它更在乎唤醒灵魂深处的“爱与善”。

为贫困孩子提供读书机会、改善受教育的环境,就等于让他们有了选择的自由,这或许就是教育事业与公益行为之间的关系。

抛开监管要求,教育本身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就是为一个个体、一片地区、一个国家带去希望与光明的前哨。而公益本身,指的是公众福祉与利益,是一种不以任何商业价值甚至不求回报,但又能为公众谋求福祉和利益的活动,两者天然相性相符。

教育,是最高级的慈善。教育企业们或早或迟,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公益转型布局,这将是是民办教育机构破局的一盏明灯。

业界动态

广告效果衡量是如何变迁的?

2021-7-23 9:42:45

业界动态

营销上天、产品拉胯,气味经济是不是门好生意?

2021-7-23 9:56: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