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的19条随笔,建议看一看

John在平常有一个习惯,之前也聊了下,就是每天都会写点东西反思下。有可能是一篇文章,有可能就几个字。今天整体的梳理了下2019年写了些啥?把关于产品的一些思考放出来吧。由于John的公众号没有留言功能,所以弄了个留言板,希望也得到你们的反馈。

关于产品的19条随笔,建议看一看

1.朋友问:产品经理每天的工作是怎么样的?

这问题我觉得很赞,因为可能大多数就是几点到几点做啥。这边John稍微整理了下:(其实就是信息的扭转过程,这儿信息可能是需求,也可能是项目计划、管理等。)

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

a. 信息输入。有大量的信息输入源:开会,领导安排的任务,阅读,search,培训,等等。建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量;同时,如无必要,挡掉无效信息。

b. 信息处理。思考,讨论,请示,决策。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做出最优决策。

c. 信息输出。写需求文档,需求评审与沟通,写邮件,汇报项目,日报/周报/月报/工作总结,等等。信息输出是否清晰、有条理,也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之一。

2.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产品经理脱不了单,怎么做得好产品。

感觉的确是酱紫,本质脱单的核心不就是:

  • 让自己变得更好。
  • 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认识你。
  • 让你喜欢的人爱上你,离不开你。

然后做产品的核心不也是:

  • 让产品变得更好;
  • 让更多的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了解你的产品;
  • 让用户离不开你的产品。

但是:脱单只需要一个人,产品需要的是一群人。

3.产品经理的工作与沟通密不可分。

说一说针对不同用户的【沟通】策略。

对老板:言简意赅,高度浓炼,拿出ABC方案请老板做决策。

对 Feature Team:说清来龙去脉,讲事实/摆道理/列成果/,要通俗易懂,也保持开放和讨论的姿态,能令众人信服。

对产品用户:要善于引导对方说出我们关心的信息(场景/操作/现象/期望/动机等),也要敢于承认不足。无需看成上帝,不卑不亢即可。多一分亲和,锦上添花。

对顾问/其他干系人:常同步进展,多请教/咨询。

对杠精:不与傻瓜论短长。(PS:产品经理认为的杠精80%是技术,10%是设计,其它10%)

4.在产品经理的世界里,真理是不存在的。

产品经理绝对不要把任何方法论或权威观点视为教条。

我们可以先“拿来主义”,然后实践,纠偏,更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显得尤为重要。

那「好」的标准是怎么样的呢?是用户认可,市场认可,能持续性的发展。

以上,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取平衡。

5.产品经理的成长来源

产品经理的成长来源于:

实践、试错、吸取经验、反复试错。

所以一个【允许试错的环境】和【不怕试错的赤心】极其宝贵。

如果你幸运的正好处于这种环境之中,那么就算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四面八方的质疑和犹豫,也决不要放弃「再试一次」的决心和「极力争取」的魄力。

天地广阔任君游。我们产品经理,永远会有一万种办法带着产品向前走。

6.产品思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别再被骗了!

做过产品的人都会知道,一个产品的成功,要搞定商业模式、上下游产业、产品战略、产品合作、产品RoadMap、产品架构等等。

这里面,要考量的有宏观环境、市场形态、商业化之路、合作团队的利益等等,再其次才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

产品思维讲究高维打低维,一旦陷在低维的视野里,看不懂高维的一招一式,那才是产品经理最可悲的地方。

7.ToB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觉得是框架感。

没有框架感,无法看懂客户内部的业务系统是如何起承转合的。
没有框架感,无法看懂自身产品在行业布局里的位置。
没有框架感,无法看懂竞品的一招一式是在打什么体位。
没有框架感,更加无法给出合理的产品规划,无法描绘出持续性的RoadMap,甚至可能连一个功能的闭环都无法完成。

ToB产品里,最忌讳想一出是一出,最怕临阵磨枪见招才拆招。

8.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对,我说的不是【技能】,是【能力】。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其他的任何技能都是服务于这两个能力的。

你说产品经理要调研、要数据分析、要深耕行业等等,那都是为了发现当前的产品/团队存在什么问题。

同理,产品策划、设计、技术理解力、画原型图、写PRD、写产品文档等等,那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技能。甚至商业化规划、用户增长、品牌曝光等等,也是产品经理可以具备的技能,如果需要解决对应的问题的话。

所以【产品经理】是能力最不受限的岗位,它的存在意义就是【想法设法】解决问题,当然前提是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知道自己/产品要干什么(目标)。

9.关于推荐系统

通常【推荐系统】要做两个层面的工作:

9.1.将【人】和【内容】进行粗匹配及排序。

内容有很多标签,比如大类、标题、文案、关键词;

人本身也会有标签,需要根据人的标签来初步的划分他适合的内容,以及将这些内容进行排序。

9.2.大众评价

每一个user都是一位评价者,会对内容有客观评价,体现在两个评价纬度:

首先是【参与率】,其次是【粘性】。

参与率指的是用户是否进入内容,粘性指的是在内容上停留多久。前者决定每次打开的流失率。后者决定更深层次变现或者留存的可能性。

举例说明,视频产品大众指标也在迁移:

早期按照【观看次数】来评估流量。因为要dau形成规模效应,需要用户进来迅速沉淀;

后来,视频产品以【粘性】和【时长】划分用户。因为流量开始见顶,就开始整体思考如何能让用户观看更长时间,去获得更大的广告收入。

其实就两点:

1.产品、用户阶段不同,大众化指标也不同,大众化指标永远服务产品核心价值。

2.基于【人】来划分内容进行排序,是推荐算法的核心,越来越个性化的内容,带来了更加精准,更加基于人的内容投放。也带来了更大的可能。

10.如何确定点赞、评论,收藏、分享和关注在页面的位置

5个按钮放置,说有讲究就有讲究,说无也无。

站在用户角度而言,遵从【便捷+启发】的顺序;

站在平台方的角度而言,遵从【诱导+平衡】的顺序;

比如对于一个问答的帖子详情而言。

页面自上而下一般分为:标题、主贴、回答1、回答2…回答N、页底。

那么站在用户角度:

10.1.看问题、看回答,吸收知识,是主流行为;所以【关注】会在页中部(准确地说是问题主贴下方)出现;

10.2.看回答、表态度,表现自己的立场,是进一步行为,所以【点赞/点踩】和【评论】和【收藏】依次出现,点赞是最轻量的表达态度的行为、评论是有话要说,而收藏是为了这个答案很重要,日后还要反复看。

10.3.这个情景下最重的行为和最低频的行为,是转发;一般地【转发】结束后,也就离开这个页面了。这样的按钮需要找一个边缘的、甚至不太明显的地方。

当然,这都是一些理论;具体的行为还是和站方的阶段和主要目的为第一原则的。

比如,当你需要获取大量用户的快速增长期是需要鼓励用户多多分享的,拉取新的用户,此时的分享按钮,就占据最抢眼的位置。

11.数学思想和产品思想非常的相似。

比如:夹逼定理。意思是说,如果我知道了一个未知数的大值,同时知道了这个数的小值,如果大值等于小值,那么它也一定等于未知数,又称哪里跑定理,意思就是我知道了你的上限也知道了你的下限,你就跑不掉了。

在产品内,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是未知数。假设需求1和假设需求2,就是对大值和小值的两个假设,求出来的解,就是可能的答案,如果答案相等,那么就等于用户的真实想法。

举个例子,比如在付费咨询中,用户愿意付费联系其他用户吗,愿意付多少,这里的决定点是付多少费,联系比率,这说明了用户需求。于是,你设计了包含

大值,我们设定在20元可以联系一位资深用户
小值,我们设置在1元可以联系一位资深用户

你发现,大值的参与率是a%,小值的参与率b%,你就可以认定,用户存在需求,甚至区间逐渐放缩,你可以找到一个极限的值。

再比如,广告系统早期,还不是二阶竞价的时候,先来解释一下二阶竞价,每一位用户出现什么广告,实际上,是由竞价决定的,假设广告主a出了1元,广告主b出了2元:

  1. 如果广告主b以2元胜出,是一阶竞价
  2. 如果广告主b以1.01元胜出,是二阶竞价

如果是一阶竞价,早期广告主的增长方法论是先高出价,测试你的流量是否存在,上限多少在低出价摸清楚你的底线,最后找到最低定价点,其实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12.关于“产品灵感”

“产品灵感”其实来自与对用户需求的抽丝剥茧,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用户有一个需求,但是背后还有很多个需求,只是他没告诉你。

当知道用户的需求后,就是产品的思考,这时候就是考验产品的“手艺”,产品的思考的源泉来自哪呢?

12.1.成体系的方法论,很多人觉得方法论没有用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方法论的最佳实践。

12.2. 跳出产品设计,从其他领域思考,比如说:谈到经济,我们想到的是供需平衡与最优化模型,那我们在设计一个复杂需求的时候可不可以按这种思路去设计呢?谈到数学,会想到小时候的口诀“定变量,找相关,探因果”,那这种思路是否也可以借鉴呢?

12.3.观察生活,所有的产品模型、模式、需求永远来源于生活。

13.关于养成类产品

蚂蚁森林真是一个厉害的养成产品。蚂蚁森林解决了哪些问题?

1、养成后就会流失的问题。用户成功种植树苗就能获得真实的树苗认领凭证,促使用户无限种树。

2、养成缺乏深层动机的问题。种树是种公益,能给用户正面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暗示,是需求的最高层次。

3、养成只是一个人的成就的问题。合种带有社交属性,能增加用户粘性。

14.“慢”产品

特别赞同这一点,产品最开始需要打磨,拉新手段是助力。似乎现在大家做事都特别着急,总想着一蹴而就,类似于“足记”这样的例子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一款产品,先得打磨好产品功能,优秀的用户体验,把核心的事情做好,而一般来讲,核心的事情只有两三件,聚焦力量把这两三件事做好,再想着怎么吸引更多用户进来。牺牲用户体验为了一些并不一定能带来实际价值的垃圾用户,我觉得特别不值。核心的两三个问题踏踏实实解决好了,自然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再发力拉新,拉来的人也才能真的留下来。

15.产品核心关注点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里提到,用户使用频次较高的产品核心关注点有两个:

15.1.通过补贴、活动、运营机制、用户引导等各种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滴滴和各种外卖类应用早期不断给用户发红包,都是为了培养使用习惯)。

15.2.在用户获取方面,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运营机制或运营手段撬动现有用户的力量,打通几个“分享”的场景,形成病毒传播和增长(如滴滴和外卖类应用的“红包”,如各种美图类应用的“变妆”H5小游戏、美妆比赛等)。

结合这两点再去看微信读书,会发现,这个团队聚焦而深入,很可怕。

16.“溯源”很重要

作为产品经理,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就是要去溯源。一个功能当初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

溯源的表面看似要找到出发点,实则本质是为了探寻产品的目的和本质。一个产品或功能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向用户交付价值,而价值的体现往往是在结果上,溯源就是要从结果推导到过程,再推导到动机,是需求的一个逆向过程。虽然是逆向,但溯源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目的、清晰价值,并在溯源的过程中,了解需求处理过程中的逻辑。

但溯源不只是对产品需要逆向探寻,也需要从时间维度去探寻需求需求的背景。没有背景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治学先治史”,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业界动态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CMO杨飞:流量池思维及流量池的快速打造经验

2019-10-12 8:15:35

业界动态

揭秘Ant Design产品情感化设计

2019-10-12 9:03: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