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大企业,内斗越厉害?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些大企业深陷舆论漩涡之中。为什么在很多常识性的问题上,大企业的认知和普通民众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为什么大企业的内斗那么复杂?

​为什么越是大企业,内斗越厉害?

新文章将在明天发布,今天先总结一下之前文章的一些观点:

1

第一篇:“职场权力来源”的正当性

《独裁者手册》的作者认为,传统的“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的划分太过简单,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独裁特征”,他用了三种力量的对比关系,来表示“独裁程度”——这个定义符合任何组织,上至国家,下至公司。

第一层叫“名义选民”:就是在名义上有选举权的全体公民。在一家公司就是中小股东、客户和员工,之所以叫“名义”,不管一家公司自称是“员工第一”还是“客户第一”还是“股东第一”,这些人都不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去留。

第二层叫“实际选民”:就是那些实际上会跑出来投票的选民。在一家公司就是在领导考评和晋升考核过程中,起一些作用的人,主要是部门成员。

第三层叫“胜利联盟”:就是真正决定你是否当选的人,包括美国的关键州选票,包括某些国家的军队和贵族。在一家公司里,就是你的直接领导和关键下属。

作者认为,评估一个组织的独裁程度有一个最好的指标:“名义选民”人数要多,“胜利联盟”人数要少,这样,拿“名义选民”的钱,争取(收买)“胜利联盟”的成本就低。

皇帝的“致胜联盟”只有少数权臣,所以独裁程度也最高。皇帝就用“腐败权”换取这些人的支持,而王翦、萧何这种重臣也故意用贪财来表示自己的忠诚。

2

第二篇:职场猜疑链

猜疑链:我猜你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你猜我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而后宫的险恶环境又让大家无法正常交流和信任,结果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前面说,想要让人们按对错决定自己的行动,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无法算清楚利弊。

我也相信“人性的光辉和伟大”,但我更相信,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崇高,不会硬扯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心引力。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善恶之间,甚至是天使与恶魔之间,一个小人物无畏的善举,形成的小小的推力,就有可能把整个群体带向集体正义;同样,一个小人物明显的恶行,形成的小小推力,也可能把整个群体带向集体作恶的疯狂。

3

第三篇:下属如何对上面控制信息

下属对上司的“信息控制”——我不骗你,但有些事,我就是不告诉你。

我们平时说,上下级之间,要及时沟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实际上,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果领导要求所有下属事无巨细,一律上报,那么这两位,就都没办法工作了。

所以下属在汇报工作前,哪些需要汇报请求,哪些就不劳烦他老人家过问了,是很有一讲究的,通常来说:

第一个是尽量只汇报结果,不汇报过程。

要去掉那些尚未确定的信息,以免一天一个变化,让上司觉得自己“办事不牢“,也防止上司过早干涉,让他进退两难;

第二个就是控制风险,把自己的工作难度保持在自己可以把握的水平。

表面上看,领导的权力很大,实际上,领导和下属之间仍然有权力制衡关系,具体的说,下属有“建议权”,可以合法的行使“信息控制”;领导有“决定权”,但为了避免过于集权,通常只能在下属提供的有限选项中进行选择。

即使是“奉天承运”的皇权,同样如此。

4

第四篇:职场上为什么充满着“无能者”

一项对企业高管薪酬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引起薪酬差异的因素中,企业规模占到了至少40%,而业绩因素不足5%。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高管薪酬在财务报表上属于管理费用,股东们判断管理费用是否合理的方法是看它占收入的百分比。一千个人企业营收10个亿,CEO年薪一百万,占比千分之一;1万人企业营收100亿,CEO年薪五百万,占比万分之五,后者成本其实比前者低。

所以,尽管有统计表明,大多数企业并购案有损公司利益,但因为能够提升企业规模,进而使高管们在猎头心中的价码再上一个台阶,他们仍然热衷于此道。

一家大企业要找CEO,假如有两个候选人,一个以前经营过的企业规模不大,但盈利状况很好;另一个有丰富的大企业掌舵人的经验,但年年亏损。对不起,后者的竞争力一定强于前者。

业界动态

拼多多的“补贴”,我对电商行业的思考

2019-12-10 8:21:06

业界动态

后台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的10条经验法则

2019-12-10 8:43: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