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互联」的一点思考

看了龙叔(张小龙)的视频,其实还是在说「信息的筛选与获取」这件事。而社交媒体,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媒介。人们在资讯平台上所获取的信息,已经不比从微信或其它社交平台上来得多,甚至很多人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靠的就是微信。

关于「信息互联」的一点思考

确实,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能在一个媒介上获取到那么多信息的。但是在古罗马时代,人们花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并不比现在的人少。区别无非是信息的密度。

在尤里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共和国最高执政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内政议事与人民讨论的情况每日汇编发布,称为《每日纪事》。里面记载的内容包括立法议案,重要演讲,以及各类民生问题,并将其张贴在广场的各大木板上供人们查看。

在罗马城内,有钱人就通过雇佣「抄写人」去广场上抄写《每日纪事》的重要内容带回来给雇主。而普通民众就通过邻里的口头传播获取这类信息。

于是生意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抄写若干份,带到其它省份售卖。所以在罗马城中的各类信息,即使在罗马城之外的人,也能看到。

如上所说,人们过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或查看被抄录的信息,这就跟现在的人从微信上获取信息是类似的。只不过那时候的信息就那么多,能被记录在《每日纪事》上,都已经是被筛选过的,所以街坊邻里能聊的事情也就那些。而现在的信息密度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龙叔为什么说「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因。

毕竟当人们获取的信息太多时,就无法对信息进行优劣的区分了,类似「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

从这一点来说,本次视频里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如「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所以,不光对微信本身来说,就社会现状而言,对信息的筛选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也从上面几个维度挑选三个跟大家聊聊。

隐私问题

很多人说,微信自从把公众号文章的「点赞」改为「在看」并呈现在「看一看」中,就已经是侵犯用户的阅读隐私了,当用户觉得作者写得好,并愿意分享时,其实就是在牺牲隐私传播内容。所以文章的「在看」点击率相比以前就低了很多。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矛盾点是无法被解决的,就是内容的质量与好友的推荐在「看一看」的逻辑里一定是无法平衡的。譬如你看到了好的内容,有所收获,但又不愿意分享给好友,那你可以不点;或者你看到好的内容,觉得不错,也值得推荐给好友,于是点了「在看」。

这里面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文章的质量,还包括好友的意愿,意愿就是隐私问题。毕竟每个人对于好坏的区分是不同的,包括他们是否有意愿去分享自己看到的内容。所以出现在「看一看」里的文章,并不一定就是高质量文章,而是好友认为「可以」分享的。所以「在看」率肯定会下降,毕竟这涉及到了人的阅读隐私,以至于无法保证文章的推荐率。

这就是信息获取当中的隐私问题之一。

包括之前「微信读书」在用户阅读一本书时,是默认公开的,再设置才会隐藏。现在就可以设置为默认私密阅读。应该把用户的阅读详情公开么?不应该,于是就让他们自己选择吧。

所以这里的问题是,用户如何判断信息质量是高的?系统推荐信息质量就是高的?还是好友都认为好的信息质量就是高的?当信息质量与用户隐私挂钩时,这个问题就很难被解决,因为用户牺牲阅读隐私分享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高质量内容。这也是「看一看」目前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产品绑定了用户点赞的自由和隐私权,意味着用户在一定情境下需被迫牺牲隐私,从而减少了公众号内容受点赞认可的机会和用户分享推荐的可能性;以及,好友推荐的内容未必是高质量的,或者未必是我想要的。

以至于,信息的质量想要提升,从用户隐私角度考虑,是目前难以被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然,我这里针对的仅是「看一看」的机制,如果是系统推荐,那这里的机制要另外讨论。

主动获取信息

龙叔说他很少说分发这个词,他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其实是比较委婉的说法。无非就是现在的人变懒了,他们大多是被动接收平台推送的信息,不愿主动去获取。所以要推荐高质量的内容给用户。这是他想说的,因为他觉得人的本性是很难被一个产品改变的,所以要通过产品去迎合用户。

类似于,现在的人大多靠推送的信息来学习。譬如有的设计师学设计,是被动通过别人发的视频来学,人家发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而不是主动去寻找自己现阶段该学习的视频、书籍、文献。那平台是否可以做到推送高质量的学习内容给用户,而不需要用户主动去寻找呢?这是他想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一点比隐私问题更难解决。

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提到 feed 流的核心是「娱乐」,feed 是饲料,流是一种呈现形式,人要是通过娱乐手段来学习,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相比开头提到的古罗马人,他们通过《每日纪事》来获取信息。很难说《每日纪事》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feed 流,毕竟也是凯撒集团经过筛选才呈现给民众看的,但它信息有限,且人们是主动想要去了解的,所以他们对于纪事内容会有自己的见解。

这是主动获取信息与被动接收信息的根本差异。

信息泛滥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希望做到全盘化,全盘化被动接收就会导致人对于信息的分类是很乏力的,所以一天读完几十条甚至几百条信息后,可能都没有一个人对某条信息研究了一天来得更有收获。

譬如大家看到「1 天出图 100 张」这条信息时,大概了解了事件的始末,并开始吃瓜调侃。但有心的人已经在拆解当中人与人沟通方面的问题了。所以两类人对于这一条信息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于看完某本书的某类人,在说「有谁跟我一样完全看不懂这本书在说什么的吗?」而哗众取宠时,另一批看不懂这本书的人,可能已经在查找相关资料去学习并争取看懂这本书了(当然前提是一本好书)。

这是人的本性,想通过高质量内容「推荐」解决这一问题,太难。

微信好友

就像张小龙在视频中提到的一样,已经有将近 100 万人的好友量达到 5000 这个上限,虽然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

那这个跟信息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好友推荐获取信息,这是微信目前的一种内容机制。而大部分自媒体作者,包括我,也有相当一部分信息的推广,是通过好友的。

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点。就像我前文说的,作为读者,通过好友推荐的方式获取到的信息,质量是很难被评估的,因为好友愿意分享的,不一定是质量好的,只是他/她愿意分享的而已。

那么扩大好友量从普通用户群体接收信息的维度而言,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唯一的影响就是获取的信息更多了,而质量却更难评估了。

但是对于自媒体人、生意人或其他任何通过好友来传播信息的群体来说,一定是更好的。

就好比古罗马生意人,通过抄录《每日纪事》售卖,需求群体越多,销量自然就更好了。

所以提升好友量这一个措施,很可能就也只是在照顾那一大部分尾部内容生产者吧,包括我。毕竟他们的文章流量可能更多来自于朋友圈,而不是订阅号。

思考

于是,当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之后,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就成了一大难题。

之所以是难题,是因为高质量信息的推荐能够拓宽信息来源和维度,更好地帮助用户延伸自己的信息需求,避免信息茧房。而这不仅仅是系统机制与信息质量问题,还与用户本身有关,毕竟人对于信息质量的判断,也可能与推荐的内容的质量标准无关,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是「适合某用户的信息」或「该用户主观认为的高质量信息」,这是因人而异的。

另外,用户对信息的全盘接收或者草草浏览,宁可让自己的手机变成「信息垃圾桶」,也不愿意投入时间成本舍弃一些对自己来说优先级并不高的信息。由此来看,信息的质量也不仅在于信息之于用户的价值匹配度,还包括了可控的信息数量和可钻取的信息深度。

所以对于当前信息质量的问题,不能只从产品角度考虑,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比如在看的推荐、相关界面展示好友关注量等隐形数据增加判断指标),还应该从用户困境出发,去关注信息分级,同时建立用户对其信息消化能力薄弱的明确认知并鼓励用户突破,主动采取精简信息的行为。

业界动态

零售行业变迁史

2020-1-11 23:55:27

业界动态

两个策略,改变产品替换成本

2020-1-12 10:54: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