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到产品思维:探索微信的几个更新

什么是产品?之前在一个群里交流的时候,“万物皆产品”、“有形无形的服务”、“在特定场景解决用户需求的东西”……群里各位从概念到举例,各抒己见。

产品到产品思维:探索微信的几个更新

其中有人说产品的价值是“满足需求,发生交易行为”,这是存在误区的,产品的核心就是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其价值可以分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至于发生交易这个行为更多应该属于商业价值的范畴,而将交换交易作为定义标准的是商品,不是产品。举个例子,学习产品相关知识,做记录笔记,对我写这篇文章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且我也从各方面收集资料,让自己的笔记更丰富。这个笔记就是自己的一个产品。

产品

苏杰老师的书中对产品的阐释简单明了:产品,从其共性上来说,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某个

一个产品,不可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初期成型时,都是有针对性的去满足某些用户的某些需求。在细分的市场找到明确的切入点定位要做的东西,这是产品走向成功的关键。张小龙讲的原动力在笔者理解其实就是产品定位,做好产品需要坚持原动力,不能忘了为何出发,只有在产品成功后,再去以原动力为指引,做些其他功能的丰富。

微信从原来的通讯工具,到如今的基础信息传递工具或平台转变,依旧遵循其“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的工具”,“让创造者体现价值”两个原动力,公众号、小程序等构成的生态支撑起微信从通讯工具到基础信息传达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的转变,用户获得了更宽广的信息。

今年微信将在短内容上发力,这几天也开始了视频号的内测,开始做短视频的微信仍然保持了他的工具性和价值性。视频号是一个开放的基于订阅关系的视频平台,跟抖音、快手不一样,视频号不提供中心化的推荐、分发能力,而是依靠用户的关系链,将好内容,或者说合适的内容传播到感兴趣的人面前,这是微信对用户被动接受广泛信息的一个筛选,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将有价值的信息推送给用户,从而提高用户的效率,是微信即使发展成为平台依旧保持工具性原动力的一个体现。

之前自己在设计自己的健身产品时候,板块被自己越做越臃肿,即使自己已经给App定位好是一个针对有健身基础的,健美交流平台,但实际设计过程中,在看到不同的健身App的入门初阶中阶高阶训练分类,也就照样在训练模块添加了一样的课程分类,然后又加入了社区、穿搭、健康餐等等,发现自己的原型做成了一个粗旷版本的Keep,而Keep做大做重做臃肿和其一些商业化操作也是在其已经成功后才进行的尝试。所以,对于“某个”(产品定位),在产品初期,是基础,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设计要遵循目标。

问题

是谁(用户)何时何地(场景)的什么问题(需求)

广义用户是产品一切干系人,包括老板、生产者(技术、运营、客服、销售)以及产品的使用者。

通常说的用户是产品的使用对象,根据使用对象,产品可以分为2b和2c,但不管是哪一类产品,都有产品的核心用户,一个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一定要能够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满足好核心用户,再去照顾其他用户。

微信最近官宣推出「自媒体作者是公众号的核心用户,阅读者则是目标用户,如果没有优秀有价值的内容出现,公众号就不具备基础信息传递的价值。此外,公众号的黑名单功能也是为了核心用户对目标用户采取的一些限制。

如今的产品,用户与用户之间都有链接,用户群体的价值观越接近,就更容易建立认同感,链接更紧密,对产品的粘性会更大。服务同水平,同价值观用户的做法,会对用户量有损害,但是剩下的用户更纯净。

最近,微信圈子的更新比较频繁,从朋友圈到微信圈子,主要是微信对用户关系链的考量,微信一直主打的熟人社交,强关系、强信任,由于微信的通讯录里越来越多的“好友”,使得微信里的“朋友”变得不如之前熟悉。微信上的网络社交恐惧症。状态类似于不停发圈删圈,不想刷圈,也不想点赞评论,对亲戚朋友千篇一律晒孩子、恩爱内容极度厌烦,其本质是群体的认同感不强了,很多年前的朋友如今之间的价值观、工作和生活存在差别。对于朋友圈内容无主题泛滥、信息流的轰炸、越来越低的互动频率,泛主题和开放的微信圈子弥补了空缺,解决弱关系社交的链接问题。

最后,思考用户对象时,需要考虑客户(付钱买产品的用户)与终端用户(最终产品使用者)两者,有时候需要分开考虑。比如父母购买玩具给孩子,功能卖点对于父母来说:安全、环保、无毒、对孩子有益;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好看、好玩。

一个好的产品肯定是具有同理心的产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场景是用户所处的环境,比如产品的使用者是母亲,那就得考虑有孩子的时间地点的情况。浴室在夏天生意黯淡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能解决洗浴问题,但夏天洗澡次数的增加和天气的炎热,人们不会选择去公共浴室。所以,同样的用户,同样的需求,在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产品的典型场景优先考虑,洗浴中心能够生意兴隆,主要是在冬天,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去泡个澡的。

场景同样能够使产品唤醒用户,某种场景,某时某刻,用户能第一个想到的你的产品,这就是产品的主动唤醒点,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消息提醒去唤醒用户,如节日、活动等。

需求是靠用户表现出来的观点行为到其目标动机,每一个需求最后的本质都可以到人性层面。用户的所说所做具有参考价值,但不一定是产品需要满足的需求。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旁边开宾馆的大叔将宾馆改造成自习室而倒闭了,即使来宾馆的学生入住时说他们来学习、复习、赶考试,但这并不是核心需求。

在需求里,重点考虑刚性需求,抓住用户的痛点。刚性需求,我们一般会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条件:

  1. 真实:听到的,看到的可能是伪需求
  2. 刚需:需求的强烈程度,具体的场景分析是否刚需
  3. 高频:相同时间,发生的次数多

东西

东西是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实现(有形无形的服务):产品、功能、服务、流程都是产品的一部分,每一个都有其设计的目标。而每一个产品,在产出所有过程,都得以一个总目标导向,也就是产品概念:何时何地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菲利普-科特勒等学者倾向于使用五个层次来表述产品整体概念:

  • 核心产品:顾客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从根本上说每一种产品实质上都是为解决问题而提供的服务。
  • 形式产品: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或目标市场对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由五个特征构成,包括品质、式样、特征、商标及包装。
  • 期望产品:即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
  • 延伸产品: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包括说明书、保证、安装、维修、送货、技术培训等。
  • 潜在产品:指现有产品包括所有附加产品在内的,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潜在产品指出了现有产品可能的演变趋势和前景。

iphone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

核心产品是他作为手机提供通信、娱乐;
形式产品是iphone的品控,“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细节设计等;
期望产品:流畅的ios,强大的苹果生态;
延伸产品:体验极佳的售后服务,直营店apple产品使用培训;
潜在产品:5G,全面屏

好的产品

  • 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用户的需求
  • 有很好的用户体验
  • 有较强的用户黏性
  • 创造不错的商业价值
  •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简单来说,就是有用,好用,好看,好玩,爱用,盈利

总的来说理解产品的概念,有助于训练我们产品思维。比如,关于一辆3.5米高的车如何通过3.4米高的隧道这个需求,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卸货操作,但是我们应该去了解是什么人运什么东西,除了3.5米高的车、3.4米高的隧道这些场景,还需不需要要考虑运输东西的紧急程度,这样高的车通过的频率这些场景,并且判断通过这个隧道是不是核心需求,而真正核心的需求应该是把货物运去隧道另一边的某个地方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路线,也可以抵达;如果这样子的情况经常发生,是不是应该扩大这个隧道;如果时间紧迫,货物数量没有精确要求,可能卸货才是最佳选择,所以我们不仅只是司机,还可以是老板,政府人员。

业界动态

5个步骤,搞定全局组件在交互文档的使用

2020-2-12 15:18:24

业界动态

工作效率低,这个锅远程办公不背

2020-2-12 15:30: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