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用户的真需求?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说一个商业模式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这样的准则成功的企业数不胜数。但也马上有人提出反例,说用户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100年前的使用马车的用户,他的需求只会是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是一辆汽车。十几年前的手机用户,只想要一个更结实的诺基亚,想不到有了苹果手机后会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如何抓住用户的真需求?

我在混沌领教营的同学沈拓老师,在开发一个U型模型的课程,开篇就提出一个概念: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刚才我们提到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这个框架中。更快的马车、更结实的诺基亚,都在用户头脑中“已知的未知”中,逻辑上讲用户想不到“未知的未知”。如果我们能够提前洞见用户未来需求当中“未知的未知”,很显然会领先大多数人。这里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

1、待办任务

待办任务的英文是:Job to be done。但大家不要把它理解为时间管理的“待办事项”:一张清单,今天要完成的事项12345,完成一个划掉一个。

待办任务指的是某一个产品或者表面任务,背后它实际要完成的真正任务。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请你帮我买一根钉子,这是表面任务,如果你找了所有的五金店都没有买到钉子,这个任务算没有完成吗?不一定,你还可以问我,买钉子是要干嘛?我说是为了在墙上打一个眼儿。解决办法出现了,“在墙上打一个眼儿”就变成了买钉子的待办任务,如果能完成这个待办任务,原来买钉子那个任务,完成不完成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很多时候,产品是为了满足某个待办任务,但产品一旦出现,会驱使人们在产品本身上“精益求精”,慢慢忘记了这个产品本身的待办任务。

产品上的“精益求精”,会让人忘记它的“待办任务”。

我们再回来看看马车的例子,马车的待办任务是让人更快的从A点到B点,在马车时代提供动力的是马,于是人们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找到更快的马。

“找更快的马”这件任务在某一阶段是好的解决方案,但它本身又限制了我们思考它的待办任务:如何更快的从A点到B点。

所以,人们只想要更快的马车,想不到要汽车。但是如果用待办任务的思维来考量,如果出现了比马更快的动力源,那就应该有新的产品出现,无论它是汽车还是其他的什么。

真是挖掘用户真需求的第一个方法。

2、供需分析

如我们前文所讲,之所以有人说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有人说应该从产品本身出发,都能找到反例。他们一个是需求驱动,一个是供给驱动,都太单边了。其实只要再下探一层,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清晰很多。所有的生意,都是在供需不平衡之间左右摇摆,市场的作用会促使供需平衡。

企业希望获得利润,要么利用供需不平衡,要么创造供需不平衡。

而如何创造供需不平衡呢?就是创造稀缺。我们还记得小米最初火爆的时候买都买不到,能拥有一个F码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而F码也不过是可以提前排队购买小米手机的资格而已。这时候是供给稀缺,生意显得很好做,只要增加产能就可以了。但当小米的产能规模化以后,立刻进入到了和华为三星苹果的竞争当中,也就是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了,这时候运营用户变成了增长的杠杆。

能够在供给稀缺的时候提前预知肯定会迎来的需求稀缺,提前运营用户,会大大延长企业的利润周期。

拿一些正在发生的例子,最近看到很多生鲜电商的人在聊产业,普遍表示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根本不缺用户。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误,目前供应链能力弱的生鲜企业马上就会死掉。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短视了些,从逻辑上讲,生鲜电商这个行业只有两种未来可能性:存在或者不存在。如果不相信这个行业会存在,从业者也没必要继续玩儿,一定是相信这个行业会长期存在的,那么就一定会走到供应链问题被解决,需求竞争变为核心价值点,那么在供给稀缺的时间提前布局用户运营,效果是最好的。

从供需两端视角出发看待产业和企业竞争选择,图景定然不同。

前面两个,是在逻辑上分析用户的需求,但这个需求到底能不能变成一个生意,还有很多步,首先要度过破局点完成PMF(产品与市场匹配),如何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完成了PMF?我们之后的文章再陈述。

业界动态

解读企业管理系统,首页工作台的设计方法

2020-3-12 9:07:00

业界动态

从淘宝、微信、知乎、爱奇艺产品中掌握“搜索”交互

2020-3-12 9:23: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