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当技术满足基本需求,用户体验便开始主宰一切。”

——Donald·A·Norman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Stephen P. Anderson在其著作《Seductive Interaction Design》中将产品进化的过程划分为六个成熟度等级: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Stephen坦言,对于绝大多数企业,Level 4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关口”,对此我深表认同。

我喜欢把产品看作为用户提供的一条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目的地是用户面对的根本问题,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用产品帮他们漂亮地解决问题。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下面我就用“路”做比喻,来分享一下我对产品进化六层次的理解。

第1层:能用

这一层的产品,谈不上稳定,更谈不上精致,只能说是“实现了功能”。

能用的产品随处可见,想想很多经典产品的初代版本,比如占了几个屋子的笨重计算机,还有砖头一样的手机前身“大哥大”。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不过,尽管简陋,但这些产品将一个新概念或一项新技术付诸实践,并证明了其潜在的价值,解决了0到1的问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第2层:可靠

早期的手机经常没有信号,早期的汽车经常刹不住车,用户使用产品,但总是提心吊胆——可靠便是解决“让人放心”的问题。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可靠性不只是“没有故障”,诸如用户隐私的保护、服务体系的完备、抵挡黑客攻击等等都属于可靠性问题。

从作用上说,可靠的产品能让用户专注于要解决的问题。

第3层:可用

现在很多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会提到“可用性”,这是因为当产品能用且可靠之后,用户会很自然地希望其更加精致,且能够没有障碍地使用。

比如我们调整了汽车按钮的位置,避免了用户按按钮时撞到操纵杆,这便是一种可用性的改善。

可用要解决的是“让事情不难做”的问题。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第4层:易用

很多企业总是分不清“可用”(Usable)和“易用”(Ease of use),觉得无非都是让用户可以顺畅地使用产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也是这些企业难以突破第4层的原因。

扫清障碍,让用户畅通无阻,只解决了“不难用”的问题,但不难用的反义词不是好用——而后者是易用要解决的问题。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为了实现更加自然、快速和有效地使用产品,易用性思维往往会重构产品的使用过程,以至于经常颠覆掉那些可靠的、可用的产品。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手机的革命:当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在绞尽脑汁优化手机按键和翻盖的控制方法时,苹果用更自然的“触屏交互”直接颠覆了整个行业。

苹果并没有解决新问题,他们只是重构了用户使用手机的方式。

我们总认为新技术才会带来颠覆,其实不然:新技术经常带来人们生活的改变,但只有达到易用级的产品,才会带来划时代的颠覆。

可用性和易用性的本质:
可用性常常源于一个问题,通过发现用户使用产品时的问题,消除用户的使用阻碍,是一种源于功能的、自下而上的方法。
而易用性通常是站在全局视角重新梳理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让用户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这是一种源于体验的、自上而下的方法。
关注“可用”的企业会问:“用户在使用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吗?”
关注“易用”的企业则会问:“有没有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这个需求?”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在我看来,大多数企业之所以卡在可用性到易用性的阶段,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视野太窄。

第5层:令人愉悦

如果说第4层关注的是“认知层面”,那么第5层关心的则是“情感层面”,也就是如何激发用户的正面情感和情绪。

加入有趣的元素、使用拟人化、建立社群、平衡游戏机制、运用排队心理学等都是在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第6层:意义深远

情感之上,便是哲学,终极的产品应该能够赋予产品以“意义”。

卓越的产品会讲述一个故事——很多游客去迪士尼乐园并不是有多想玩那些刺激的游乐设施,而只是因为那里能带他们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

易用和愉悦很难带来长期的影响,而意义(比如“情怀”)对用户的影响是长远的。

尽管如今的苹果公司已远没有乔布斯时代的创造力,但很多用户依然会出高价购买,因为苹果产品象征了一种身份的认同,代表了一种品位。

产品的意义是终极的附加价值。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这里有趣的一点是,有时意义并不一定要建立在前五层的基础上。

想想旅行时购买的纪念品,比如制作粗糙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它们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甚至你还要为无处摆放而烦恼,那么你购买它的原因是什么?

没错,是意义。

产品进化的金字塔

下面我用一幅图总结了这六个层次: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越靠近金字塔的基座,越专注于功能,而越靠近塔尖,越专注于体验。

其实,上三层和下三层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思考产品的方式:如果希望突破第4层,就必须从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转向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体验入手,而非功能。

如果从产品进化的视角来看“高低端”,那么“低端”代表了能用且可靠的产品,“中端”代表了可用且易用的产品,而“高端”则是令人愉悦和意义深远的产品。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现在不少国内企业对高端的理解都局限在更好的材质或是更精致的工艺等,基本上都是Level 3的需求。

而实际上,这个水平只是中端产品的低配版本——这也是国内很多做工精良的产品卖不上高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品升级的技能树

不同思考方式对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更具体来说,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应层级要求的能力才能让产品得到进化。

在下图中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企业升级产品所需的技能点:

破茧成蝶:一幅图看懂产品进化的六个层次

第1层“能用,技术显然是重中之重,否则无法让想法变为现实;另外,项目管理能力能够确保资源和时间被合理地利用,也是实现功能所需要的。

第2层“可靠”,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会大有益处,同时,技术必须更加成熟才能确保产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

第3层“可用”,工艺升级能够大幅提升产品的精致程度,而用户调查及优化则有助于发现和消除用户使用产品出现的问题。

第4层“易用”,就像之前说的,想让产品真正易用,我们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使用全局视角来分析用户的整个使用路径,进而找到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

第5层“愉悦”和第6层“意义”,基本上就都是心理学和设计思维的范畴了——只有理解了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设计思维则是将心理学融入产品的核心方法。

由此可见,3层之上需要的能力是对心理学、设计学的深入理解,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些都是UX设计的范畴,即“设计驱动”。

技术驱动通常可以帮助企业达到第2层,如果借助工艺和市场的支持,第3层也是可以达到的,但再想让产品向更高层进化,就会遇到瓶颈。

说到底,大多数企业之所以突破不了第4层,是因为他们认为“好的技术就等于好的产品”——他们觉得用户有了产品就一定会高兴,但往往事与愿违。

好的技术的确很重要,因为它是更高层次的基础,但好的技术最多只能带来“还不错的产品”,而卓越的产品需要的远比技术要多得多。

“如果你已经拥有了稳定可用的产品,将其发展到下一个级别意味着你要专注于更感性的东西。”

——Stephen P. Anderson

必须先以Level 1为目标么

在我和工程师交流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产品功能都没实现明白,还没到想那么多的时候”。

对于独创的新技术,开发Level 1的产品再去升级无可厚非。

但在我看来,很多企业正在开发的产品,市场上早就有了Level 1甚至Level 2了——他们实现的是别人已经实现了的功能——在开发别人已有的产品时,难道不应该同时用更高层的思维去创造更高级的产品吗?

否则,就算开发出来了一模一样的东西,又有什么大的价值呢?

另外,就算从低层级开始,也应该使用高层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新手局,常玩游戏的人和不怎么玩游戏的人玩法完全不同——前者思路清晰,后者跌跌撞撞——本质上还是高度和视野的问题。

所以,如果能在产品开发伊始就引入高层的思考方式,那么不仅得到的产品要比同层的其它产品要好,升级的速度也会更快。

因此,对于卓越产品来说,高层思维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突破Level 4,进军高端,帮助产品“破茧成蝶”,才是UX设计师们的终极职责。

业界动态

后台系统:代报考服务设计

2020-3-13 16:07:25

业界动态

如何用逆向思维进行产品推广?

2020-3-13 16:38: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