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最近“怪兽充电”开始提交招股书,准备上市了。在共享自行车一地鸡毛、共享雨伞、共享篮球都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的时刻,共享充电宝——这个曾经被王校长看不上的行业,居然跌跌撞撞一路走到了今天。为什么共享充电宝能活下来?我觉得和“电量焦虑”密切相关。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当下,手机和生活普遍连接,手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支付、点餐、交流、沟通等等。如果没有手机,我们会和这个世界整体失联。外出时,人们似乎都像婴儿被脐带牵连一般,去寻找充电宝的位置,给手机“供给”电量。如果手机真的没电,你我他似乎就成了一个个穿着时髦的原始人。手机的电量对个人的意义,类似于KANO模型里的一个必备属性:手机有电时,你不会逢人便说:“我的手机电量充足”,而手机一旦出现电量告警,你则立即陷入焦虑之中。更何况从苹果的不可拆卸电池开始,大家已经没有权利外出带两块电池了。共享充电宝已然是各种商圈,甚至是写字楼里标配的场景化产品。

而共享充电宝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获客成本非常低。只要和商家谈成合作,在不大的店铺空间里,就可以做到既为充电宝引流,也能为商家增加收入,变成顾客到这家店消费的可能性抓手。这样一个生意模式跑到今天,不足为奇。

但如今,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了,单时价在不断上涨。曾经,共享充电宝为了获客,推出过前半小时免费,一小时一元的优惠政策。但现在,收费从第一分钟就开始了,超过一小时还要按整小时收钱,单时的价格可以涨到5块钱。

不少人调侃,共享产品的涨价究竟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我觉得都不是,核心点在于任何产品都有其发展的七个不同的阶段。从MVP的验证,到继续扩大投放的试验,从跑马圈地,到进入高度竞争,再到后续完成收益,前面所做的所有让利,都是为了最后进入盈利模式的那一天。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在AARRR模型中,也会看到相同的过程,初期为了让用户的激活效率更高,去做各种降价和免费让利活动,甚至花钱给用户使用。但是,这些举措皆是为了提高用户黏性。共享充电宝,渐渐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品牌心智的习惯性反应:当人们发现手机没电的时候,首先想到去找一个共享充电宝解决问题。当链路达成后,市场就不再需要扩大用户规模,而同类企业则进入到“群雄割据”的生态之中。这时候,大家一定会去挖掘增加变现效率的方式。涨价,无疑成为了一个产品在业务发展到中后期,摆在台面上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共享充电宝还有另外一些更加“聪明”的涨价方式,值得玩味和思考。不知大家有无这样的感受,某些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越来越慢,原本半个小时能够充满手机,如今似乎得花掉一个多小时。有测评博主做过相关实验,测评了 5个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它们的功率在9.5W至12W之间。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充电宝基本支持快充功能,某款售价89元的充电宝最大功率为18W,还有部分充电宝支持22.5W快充。相较而言,共享充电宝功率不算高,大都在12W及以下。

设备老化,加之不提升整体功率,必然造成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下降。不过,“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从来也不是共享充电宝打出来的卖点。

这种隐形涨价——低功率导致电量注水的方式,是商家在商业产品化思路之下的必由选择。源头在于共享充电宝不按结果付费,而是按时长付费。不由得联想到热播剧《赘婿》,口碑高开低走。作为一部会员剧集,前六集异常精彩,之后的走向与前面的精彩简直“判若两剧”,节奏拖沓,情节松散。我觉得这种情况和某些共享充电宝“注水”的逻辑大同小异。

《赘婿》为了做会员转化,把所有编剧的资源,初创的资源投入在前面六集,用户开始出现成瘾的心流效应,情不自禁地继续观看,自发传播,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按下会员付费按钮那一刻所做的设计。但该剧主创团队的创作资源是有限的,灵感的积累是有限的。一部会员剧也不可能前六集付费,后面再播六集,然后直接收尾,转化效率一定会降低。只好通过把剧集拉长节奏,进行“注水”的方式,让整体的收入不受影响。对于此种做法,我暂时不做评价。

透过共享充电宝日渐价贵,热播剧口碑高开低走等种种现象,每一个产品经理由此应该建立一套思考逻辑:在资源相对受限的时候,在高压之下,在选择的路口,如何找到一条合理路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在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之间,摸索平衡的艺术,方能寻得兼容之道。

业界动态

淘宝特价版将接入微信,怎么看?

2021-3-20 9:37:23

业界动态

多渠道营销,为客户带来无缝持续的用户体验

2021-3-20 9:44: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