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层次与验证

在设计一款产品时,我们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而需求分析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知道用户的需求,才能引导我们产品设计的方向。

需求分析的层次与验证

并且在软件工程中,也只有需求被称之为“需求工程”,足以可见需求的重要性。

需求分析的层次与验证

这张图所呈现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需求阶段发现错误,只需要1个单位时间修复,到了设计阶段,则需要花费5个单元的时间修复,等到代码阶段需要10个单元,到最后的运行与维护,需要200以上的时间单元进行修复。

越往后,修复的代价会呈现指数级上升,甚至因为堆砌了一堆无用的功能,导致系统越来越臃肿,最后造成用户的流失。

所以,需求分析很重要,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进行分析?又该如何验证呢?

苏杰老师曾提出Y模型理论,将需求分析模型化,这篇文章也主要对该分析思路做进一步的思考延伸。

如何进行需求挖掘与分析?

我一直认为所有事物都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冰山上面的东西,而冰山下的存在才是这个事物的核心。

正如我之前探讨过“深度思考”是有层级架构的,对应起需求分析,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层级架构。

第一层:观点与行为;

第二层:目标与动机;

第三层:人性与价值观。

这三层逐步挖掘出用户最底层的核心述求,首先我们通过观察用户所展示出来的行为,对该行为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目标分析,针对目标则拥有更多的方案选择;

但挖掘还得再进一步,找到这个目标所包含的人性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去研究一下这三层对应的思路。

“酒店前台人员向产品小A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请在酒店入住界面中,增加平面图,实时显示房型、房态和入住信息”

这个案例背景就这么一句话,此时角色有了,需求接收方有了,同时需求点也有了,如果我们仅在第一层进行分析,我们只会沿着用户的思路去延伸,去思考和研究这个平面图的形态。

“产品小A沿着酒店前台的需求咨询了几个问题:你们酒店有很多楼层,只怕一张平面图无法涵盖所有的楼层,是否可以进行筛选楼层查看?具体使用频次高不?”

在这一层,我们只是针对用户给到我们的观点去分析,如果仅分析到这里,可想而知我们的后果是什么;我们花费大量的力气做了个平面图,当真正交付给用户时,用户大概率是不会满意的,所以我们需要再往下挖一层。

“产品小A想要挖掘背后的目标和动机,于是继续询问酒店前台:你们这个平面图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你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此时我们才开始探讨了这个需求背后的动机,这几个问题进入到需求分析的第二层,同时我们还能进一步挖掘到这个需求延伸的一些场景,对用户的目标和场景进行结合策划。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前台略微思考回答:有时候客人需要相邻的两个房间,但我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酒店楼层太多,房间号相邻并不代表房间是相邻的,所以想要平面图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办理入住的效率”

这里,已经将需求的锚点延伸到“如何找到相邻房间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去解决这个难题了。

比如在入住界面增加房间号相邻的筛选项,只需要前期花费一点时间录入相邻的房间号,在数据库增加字段和索引,前端增加对应的字段和筛选,在满足需求的同事,不仅减少了工作量,也让系统没那么多冗余的内容。

当然我们挖掘到这一层,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了,但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一层探讨。

酒店前台提出的需求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但是他为什么解决这个难题呢,从目标层来看,他是为了效率,解决相邻房间难办理的问题;

但是从第三层人性与价值观来看,这个问题导致的后果可能是“由于没法满足入住效率,导致客户投诉,从而影响自己的升迁和提薪”。

此时整个思考点会转化成“减少客户投诉”和“能做出更多成绩给领导查看”。

延伸这个案例,产品小A可以继续询问“你们在工作期间,什么会引起客户的投诉呢?哪个投诉量更大?你们平常做的好与坏除了客诉量,是否还有其他的指标?平常领导是如何评估你们的工作情况的?”等等。

通过案例,我们层层挖掘出酒店前台的核心述求,在每个层级上,我们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行方案去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在众多成熟元素中灵活组合一个最佳方案。

产品经理一定要避免只在第一层思考,只有不断向底层探寻,才能真正挖掘出用户需求背后的含义。

如果上述案例太抽象,也可以用我们熟知的马和汽车的案例出发。

第一层:用户想要更快的马,我们围绕着这个点,可能会想研发一个新的饲料,改进一下训练方式。

第二层:用户其实是想要更快的到达目的地,需求就不再是要一只简单的马了,而是“更快”比“马”重要,所以汽车应运而生。

第三层:今天的汽车已经满足快了,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汽车的关注的功能点已经越来越发散,比如全景天窗、高级灯光等等,都和快没啥关系,大多是为了满足“让自己更舒适”“让自己获得他人尊重”的人性需求。

经过了层层分析,我们得到了多个方案,方案往往带来的都是较为抽象的,此时需要考虑具象化,形成可使用的产品形态。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方案可行性,如何验证这些方案呢?

验证需求方案

首先我们得知道,我们做的设计,都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如果我们抛弃了用户,那再好的解决方案都无法产生价值。

俞军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也说过,企业需要和用户产生价值交互,而这个价值交换的桥梁则需要产品实现,所以产品和用户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所以验证需求方案最重要的视觉是“用户”,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用户模拟场景法”,或者称为“用户故事”去验证需求的合理性。

我们需要假定这个需求已经实现,此时可对目标用户进行分层,简单的分层方法可通过“新手用户”“老用户”进行划分,思考分层用户在主场景下如何使用功能;

当模拟完用户后,发现用户对这个功能并不感冒,则可以判断这个解决方案并不可取,需要思考下一个解决方案。

用户模拟场景法可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此时则形成“用户故事”,用户故事可以佐证我们的方案可行性。

用户故事一般的描写手法是:
“作为一个<用户角色>, 我想要<完成活动>, 以便于<实现价值>”

一个完整的用户故事包含三个要素:

  1. 角色(who):谁要使用这个
  2. 活动(what):要完成什么活动
  3. 价值(value):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能带来什么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用输入输出、功能逻辑来描述需求,此时是没有任何画面感产生的,而通过用户故事,能够让整个画面活跃在大脑中,毕竟科学验证过,人类的大脑喜欢故事,对于0和1,也确实太过抽象了。

最后

最后,需求分析的整体思路是:

挖掘需求——得到最佳方案——验证需求——编写用户故事佐证需求。

产品经理只有对需求不断论证、不断推翻,最后得到的实现方案,才是真正可让人信服的,而不是拍拍脑袋说,这个方案我感觉可以,这个方案我感觉就应该这样的。

业界动态

品牌价值无法促进商业增长?“利益一致性”策略了解一下

2021-4-12 8:57:45

业界动态

不会构架也不怕,撰写内容的四种模型

2021-4-12 9:09: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