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之前要了解的知识

最近接了一活儿,帮别人做产品(是教育产品,不是APP,不只是课)。由于不是孤军奋战了,逼着自己去想方法论的问题。

做产品之前要了解的知识

转了一圈,去看看大家做的产品,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没有名的。就一个感觉,教育行业的门槛,其实挺高的……真不是有点钱有点资源就能做的……

我一直认为,教育行业赚不了什么大钱,都是内心有股小理想,想去实现点什么,改变点什么,才会来苦逼奋斗。

那些所谓的逐利者,带着些许投机的想法,寻找着红利,迅速起一个壳儿,以为自己能干出什么大事。真的起来的公司,去看看人家的时间、地点和人,基本上是这个人逐步训练出了自己的实力,刚好来了一波“红利”,这才具备了起来的可能。说白了,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

你有,刚好风来了,而不是,风来了,我赶紧追。

不如,扎实一点儿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朝三暮四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执着一点,笃定一点,直到足够强大,足够有底气。风,自然会来。

今天,我们先聊聊在做产品之前要了解的事。

1、界定了一下“做产品”这个命题

今天要说的是,教育行业里,从一个想法或者一个需求开始的,没有现成的教材。

PS 我们不提倡去其他机构混来一套教材,在这套教材基础上进行修改,换换题目,说这是自己编的。这种行为就真的没什么底线了。

2、聊一下我所理解的教育产品所处的环境

从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在古代,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宋代起,我们独尊儒术,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就是人生来如此,做好自己的本分,该干嘛就干嘛,即可。

工业革命带来了班级授课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以师徒制为主,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需要大量快速的生产出能够站在生产线上干活的工人。加之,知识匮乏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众多学生在座位上吸收知识,成为主流教育方式。

时代的变化,会带来不同教育的模样。教育是生长的,因为每个时代的孩子,会被这个时代打上烙印,有着他们的独特性。每个时代的教育,也肩负着不同的职责。

终究,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

研究1 时代背景

知识匮乏早已变成了知识爆炸,根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农业时代我们的知识是800年变一次,到工业时代大概是80年,到信息时代知识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加快,3年就变一次,所以我们到底能给孩子什么?

由于互联网普及,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学到几乎我们想学的任何东西,老师不再是知识最多的拥有者。

孩子的有个显著变化,他们会带着大量背景知识来到课堂。一方面是课外大量补习(可能和学校不是一个体系,先验经验和现在要学的知识产生冲突)一方面是看过的书,去玩过的地方,体验过的各种活动。所以,群体差异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一年级孩子智力水平最高10岁,最低3岁。

研究2 课标,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研究3 政策,国家教改的大方向

这两项的研究,是让自己能看得见游戏规则。很长一段时间,老师喜欢依照考纲讲,考什么讲什么,然后,考纲取消了……

这条政策的下达,也是在提醒我们,搞清楚方向,肯定不是凭感觉,更不是投机取巧。

政策不详细说了,建议一点,少看民间传言,多读官方文件。现在政府信息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找到的,教育局官网上都会公示政策,并且会有官方的解读。不少媒体、机构,由于利益驱动,会有一些煽动焦虑的言论,焦虑本身就存在,身在其中的家长很容易被“点燃”。这是我认为的职业道德,你懂你看到的多,就请帮助家长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放大问题,从中获利。

目前,学校、社会机构、家庭三方教育,可以说是割裂的,甚至是对立的。说不清到底是谁的责任。我想做的,是做我能做的事,尽可能去帮助一个孩子认清楚资源和规则,为己所用,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看课程标准时,可能需要一些《教学论》知识作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可能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背后依据的是教育原理,比如:认知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等。

做产品之前要了解的知识

3、好好了解孩子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事

接受过师范教育,或是了解一些教育原理的同学,会知道,学生分析是教育的起点。

研究4 孩子,教学的起点

  • 新知识需要在个人的先验经验上进行理解
  • 学习是在个人意义上进行建构的
  • 学习是社会化的,与生长的文化环境相关(社会文化,家庭文化)

其余,还有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态度等,都会决定之后,你需要用什么方式教授,教到什么程度……

对于机构来说,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大部分是学校,了解学校的进度、教法和程度,会帮助你判断学生的先验经验。

做产品之前要了解的知识

4、关于你所做的产品所在的学科

虽然分科教学近两年产生了众多讨论,但我们绝大部分教学,依旧是分科进行的。目前,师范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师资格证的考察也都是按照学科来划分。对于学科的理解,可能是会造成产品差异的一大因素。

研究5 学科,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我看来,一位老师,知识的传授未来会慢慢削弱,把这门学科看待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带给学生,是一位老师应该做到的事。初中学生,中考有七门课,这是详细学习的七门课;高中学生,高一要学九门课,都是必修范畴。如果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学科的认知方式习得,当孩子高中毕业时,至少会有九种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当我们可以多角度去理解世界,我们就更有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便是学习。

那么,你至少需要知道,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学科的认知方式;学科研究特有的方法论;知识的组成形态……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既然这么麻烦,不如我去买个产品好了(如果钱够得话)。市场上确实有非常好的产品,都是我们学习榜样。但,在真正推行之前,需要真实的测试,需要和本地孩子进行适配。也许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许需要二次甚至更多次升级。要知道,没有一款产品是做好了,放在哪里,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的。三年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产品是和孩子一起长大的。

其实,我们都是。

业界动态

拿破仑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板?

2019-12-10 12:49:00

业界动态

SaaS企业的年度经营规划

2019-12-10 13:11: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