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当众演讲,你焦虑过吗?

2003年,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邀请了40名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到实验室,两两一对做实验。

社会心理学:当众演讲,你焦虑过吗?

其中一个站在台上,另一个坐在对面。由萨维茨基出一个话题,诸如“今天最好和最坏的事情”之类,让台上的学生讲三分钟。然后两人交换位置,由另一个学生就不同的话题即兴演讲三分钟。

之后,他们各自对自己和他人的紧张程度做出评定(从0到10,0表示一点也不紧张,10表示非常紧张)。

结果表明,人们认为自己(平均6.65)比他们的搭档所看起来的(5.25)更紧张,而且这一差异已经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太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

40位参与者中的27位(68%)都认为他们比他们的搭档表现出更多的紧张。

为了检验结果的可信度,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重复了这个实验,让人们在一些被动的听众面前演讲,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观众分散注意力。

结果再一次表明,人们高估了自己表现出来的紧张程度。

接下来,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想知道,如果提前告知演讲者他们的紧张其实没那么明显,是否会帮助他们放松一点而表现得更好。

他们又邀请了康奈尔大学的77名学生来到实验室,把他们分成了三个对照组(控制组、安心组、知情组),5分钟的准备过后,让他们做一个3分钟的关于他们学校中的种族关系的录像讲话。

对控制组的学生没有再给出进一步的说明。

面对另外两个实验组的学生,实验者告诉他们说:“我知道你们可能会很焦虑,这是很正常的……”并向他们解释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表现和紧张感到焦虑。

对于其中一半的人——安心组学生,他又说:“你们不必过多地担心他人的想法而把这个放在心上,你们应该放松并做到最好。”

对另一半的人——知情组的学生,他说:“研究结果已证明观众不会如你们预期的那样注意你们的焦虑,演讲者感觉他们的紧张很明显,而实际上并不那么明显,把这个记在心上,你们应该放松并做到最好。要知道如果你们紧张,很可能只有你自己知道。”

演讲过后,演讲者和观察者对演讲质量和演讲者的紧张度进行评定,如下图所示,知情组的演讲者比另外两组的演讲者对自己的演讲和表现都感觉较好,观察者也证实了演讲者的自我评价。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他人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注意你,在了解这个研究成果后,在当众演讲时,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在我读到这个理论时,正好赶上了给中国移动做游戏联运培训,亲身测试了这个理论之后,发现真的很有效果。除了这个理论之外,我还总结了一下做好演讲的其他几个要素,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

如何做好一场企业内训(演讲或分享),我有这6点经验分享给你

回到正文,由此实验可以引申出来两个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焦点效应:人类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

比如我们某天出门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的没有打理,如果我们认为有40%的同学朋友能注意到我们的发型,那实际的数字可能远远低于这40%(参考劳森2010年焦点效应的实验)

透明度错觉: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所以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同时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 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

比如高中上课迟到了,进教室的时候我们认为很尴尬,很怕同学觉得我们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但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想得要好,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迟到。

基于以上两个理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可以总结为三点:

  1. 他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注意我们,做好自己即可,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眼光;
  2. 我们的情绪表露没有我们以为得那么明显,不管是紧张、高兴和愤怒;当你在生活中渴望别人了解你的情绪的时候,不要等着别人来观察发现,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如果你当众出丑了,千万不要在脑海里反复播放这个画面,真的只有你在意而已,没多少人会记得这件事;

摔倒了,站起来,拍拍土,继续向前走吧!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不知道这个写作风格能不能帮助大家理解这两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疑问也可以留言和我互动讨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业界动态

实操干货 | 这些你不懂,还想开产品发布会?

2019-12-8 15:29:55

业界动态

会计学习信贷业务的记账逻辑(一)

2019-12-8 16:36: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